何清漣/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
從川普第一任期開始,美中關係進入陰晴變幻時期,但總的來說,華盛頓是主動發出各種信號的一方,北京在被動接收信號之時,會找準時機實質性地還擊幾招,雙方在管控危機的共識中保持一定的溝通管道。最近從美國釋放的各種信號來看,華盛頓意欲緩和兩國關係並達成某種程度的經濟合作的意圖非常明顯。
轉折之一:從晶片禁運到解禁
川普二度入主白宮之後,一直在利用關稅壓力來推動供應鏈遷出中國,希望藉此削弱北京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並迫使美國企業把製造業崗位遷回本土。但現在卻將貿易談判的重心放在如何與北京方面達成交易,以便為美國企業和技術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從對中國技術(晶片)禁運到希望中國採用美國晶片,其中一個關鍵人物是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黃仁勳一直認為,美國晶片理應是全球奉行的標準,美國若主動把偌大的中國市場讓給當地業者比如華為,將鑄下大錯。如果讓中國對美國晶片產生依賴,在中國贏得市場佔有率、打破華為的市場壟斷地位,是美國AI技術征服全世界的最佳方式。黃仁勳這套理論深得長期矽谷投資人、白宮AI沙皇薩克斯之心,兩人定期通話討論這一話題。到今年5月時,薩克斯已成為黃仁勳盟友,兩人隨同川普出訪中東,薩克斯談妥一樁大交易——由英偉達每年供應數十萬顆當今最先進的晶片,協助阿聯打造全球規模數一數二的資料中心。在敲定這樁交易的過程中,薩克斯與黃仁勳開始宣揚銷售AI晶片的同一套理由:要贏得AI競賽,美國政府應鼓勵採購美國技術,不該製造障礙讓其他國家採購中國類似技術。7月11日,黃仁勳入白宮面見川普當面陳說這套理由,幾天以後,美國政府批准恢復向中國出口H20晶片。這款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AI加速器自今年4月突遭川普政府禁令後,終於迎來解封。消息一出,不僅推動歐美股市科技板塊普漲,市場從中看到中美科技博弈的微妙轉向。
轉折之二:《南華早報》援引兩位知情人士報導稱,最新一輪美中貿易談判之際,一個美國高級商務代表團將訪問中國。
此次北京之行將由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組織,並由該委員會董事會主席、聯邦快遞首席執行官芮思博(Rajesh Subramaniam)率領,波音高管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譚森(Sean Stein)肯定會隨團訪問。這次訪問將是川普今年4月發動關稅戰以來美國最高級別的商務代表團訪華,目的是為了重啟商業談判。7月初,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佈一項針對130家公司的調查中顯示,關稅目前是其會員企業第二大擔憂,美國企業認為當務之急是實現有意義且持久的關稅削減。
轉折之三:川普宣稱將於今年秋天訪華。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一直表達希望訪問中國,外界曾傳說他會受邀請出席9月中國的閱兵式,甚至會出現川、習、普京會面的傳言。現在的消息是他不會在9月訪華,時間可能定在10月或11月APEC峰會期間。7月27日在瑞典舉行的第三輪中美談判,主要議題將是如何開放彼此的市場,討論如何重新平衡美中貿易關係。目前已經確定的成果是將8月12日到期的關稅休戰期再延長90天,此期間兩國承諾不會再向對方加征關稅,也不會以其他方式升高貿易戰局勢。
川普對華態度為何從全面高壓到緩和示好?
川普對華態度為何會發生這種戲劇性逆轉?外界看得到的是中國手中有張王牌:控制著美歐各國亟需的稀土供應。
中國稀土儲量只占全球的34%,但因為掌握了稀土精煉技術,是全球唯一具備稀土全產業鏈各類產品生產能力的國家,多年來以不到全球40%的稀土資源供應了70%以上的稀土原料。根據2024年的資料,美國50種關鍵礦產品種中有12種完全依賴進口,在15種關鍵礦產上100%依賴中國進口,包括鎵、鍺、稀土、電池級石墨等。據分析,美國若想重建採礦完整產業鏈,需投入至少2500億美元並耗時十年以上,且面臨電力成本高、環保標準嚴等障礙。這一點,川普政府在關稅戰前並未充分瞭解。
4月1日關稅戰開打,川普總統本人力主禁止向中國出售H20晶片,同時還對北京加征三位數的關稅。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對美國汽車、軍工裝備、醫療設備和電子產業製造商所需的稀土採取出口限制。
中國這一反制措施改變了美中之間的博弈態勢。關稅戰開打之前,白宮的主戰派認為北京會因經濟疲軟迅速妥協。隨著這些原材料的供應中斷,川普和其他官員開始接到美國相關企業執行官們的電話,稱工廠很快就要停產,這些企業包括福特、鈴木等在內。北京的反制措施所構成的威脅促使美方重返談判桌,達成了脆弱的貿易休戰,關稅從最低145%降至30%,而中方則同意恢復稀土的正常供應。與此同時推動「讓中國感受到美國釋放善意」的舉措,其中包括H20晶片的解禁。
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7月15日宣稱,H20解禁是與中國談判的「整體框架的一部分」,「他們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有他們想要的東西,我們目前形勢非常好。」這話的意思是雙方必須達成一些經濟交易。除了稀土供應之外,從製藥、太陽能電池板到無人機等,中國在眾多行業都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蘭德公司負責技術分析的高級顧問吉米·古德里奇直白地指出現實: 「看來美國的一些競爭性行動現在要受制於中國,中國現在可以決定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和貿易政策的時機、地點和性質」,「川普政府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擺脫這一困境?」
主張對華強硬的白宮安全官員出局
川普政府對華政策從強硬趨於緩和的背後,是白宮內部那些主張對中國實施技術管制的對華強硬派邊緣化,而支持科技行業拓展海外銷售的官員則受到青睞。
國務卿魯比奧長期以來對中國持強烈批評態度,主張對抗,但他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一樣,將個人立場放在一邊,緊跟總統川普的立場,而這位總統是位現實主義者,認為一切皆可交易。今年5月2日,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10位持鷹派立場的要員因被指忠誠不夠而遭到解職。據美媒Axios新聞網援引消息稱,解雇前一天,極右翼活動人士蘿拉·魯默到訪白宮,在一場特別會議上向特朗普列出了一份「不忠」名單,其中包括情報高級主管布萊恩·沃爾什、國際組織高級主管瑪姬·多爾蒂和立法事務高級主管湯瑪斯·布德里等高級官員,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蒂莫西·霍夫和副局長溫蒂·諾布林。5月23日,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數十名工作人員被突然解職,亞洲事務資深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雖然留任,但他的整個團隊,包括中國小組工作人員全數被遣散,據說原因是他們對中國的情況嚴重誤判。這些鷹派人員的離職為白宮AI沙皇大衛·薩克斯鋪平了道路,薩克斯曾對出口管制提出批評,現在他正推動科技公司更自由地發展。
以上種種跡像表明,美中關係漸趨緩和。但是,川普關心的向美國貿易開放的中國市場,但這將與許多國家安全要務背道而馳。在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上,中國被視為美國最大競爭對手(准敵人)已經成了兩黨共識。此時此刻,川普政府正專注於與北京的貿易談判。美參院兩黨議員正計畫7、8月之交提交針對中國對待少數群體、異見人士和臺灣問題的三項法案,向川普施壓。可以預見,這種狀態將成為今後美中關係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