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對等關稅帶來的挑戰,鄭平在今日的台達電法說會上表示,從2015年開始,他就相信分散製造,所以台達電在2017年宣布併購泰達電,也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如歐洲、印度等地擴充產能,以便讓生產基地盡可能地接近終端市場,不過,分散製造還是要看成本划不划算,去美國設廠不一定比較便宜,供應鏈、生態系、人才供應等在內的整體成本可能會更高。
他以赴美設廠生產AI伺服器Liquid to Air(水對氣)散熱系統為例,目前台達電只有在最末段CDU(冷卻液控制裝置)板子在美國做,散熱系統的組裝與風扇牆需要大量的技術,目前僅在台灣做,至於最前段的關鍵零組件鰭片,中國是全球鰭片最大、最重要的產地,只能在中國採購,如果一整套散熱系統都轉去美國生產,恐怕成本會比在海外有對等關稅30%、40%生產的地方更高,因為美國欠缺生態系與供應鏈,關鍵零組件進口至美國都要被課關稅,美國當地各項成本也在泰國、台灣更高。
鄭平強調,生產基地屬於企業長期的策略規劃,不是只有蓋廠房而已,廠區人才的招募、供應鏈的建立,都需要兩、三年時間來建置,企業沒有辦法跟著川普每個月、甚至是每週都在變的對等關稅內容,及時遷移生產基地,關稅太高客戶當然會有意見,可是客戶也至少需要一季至半年的時間來規劃。
他以泰國廠為例,假設泰國產品輸入美國的對等關稅最終真的以36%定案,今年下半年泰國廠訂單不會有變化,明年才會生意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