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賴清德的成敗取決於如何面對政敵
賴清德總統出席凱達格蘭論壇,親自歡迎英國前首相強生抵台。鄒保祥攝

|即時

投書:賴清德的成敗取決於如何面對政敵

mirror-daily-logo

2025/08/11 06:20:00

攝影:

鄒保祥

孤獨散步者的夢想/教育工作者
賴清德總統此刻面對的是從政以來最大的危機時刻,但這種狀況幾乎是民選以來每任總統都曾面臨的狀況(李前總統除外,因為其危機在第一任非民選時)。陳水扁兩任朝小野大,後期貪腐纏身;馬英九施政不得民心,顯然都不及格。蔡英文總統一開始也因過多公民運動而受限,但失敗後迅速轉形,加上國際情勢180度轉變(香港反送中、美國對中改變態度),最終留下為人稱道的政績。

總統的困境:憲法職責不明,卻一定要有政績

民選後每任總統都有類似困境,這證明憲法對總統的權力與職責規定有問題,但人民不會因這個理由就接受總統表現不佳。所以總統不好當的原因是,就算在憲法對總統規定不明的狀況下,卻必須做出成果,才能對直接投下選票的民眾負責。畢竟在總統民選後,不論從一般人或從憲政學理的角度看,總統應該對執政成效一肩扛起所有責任。總統的權力既由全國人民而來,他自然是全國領導,當然該對全國人民負責。但這絕非失敗時對大家說都「是我的責任」,那是封建時代皇帝下「罪己詔」所玩的把戲。

變局下的領導:捉大放小、身先士卒

那麼什麼才算是負責任的領導?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問人民什麼時候需要領導?其實一般人民日常生活多處在穩定有序、週而復始的狀態,根本不需要領導,當然民主時代,「個人即政治」(“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小到像車票價格,大到像國家安全,一切都與政治息息相關。但由於採行代議政治,所以絕大部份時間裏,人民會覺得政治關我啥事?
但一旦穩定有序、週而復始的生活規律被打破,就會清楚意識到領導的重要。颱風天下大雨,縣市長要不要停班停課?不停,被人民臭罵;停,又要擔負妨礙經濟生產的罪名。雖然很難吃力又討好,但這就是領導的宿命。
所以領導的重要性不在平時(平時規律性的是行政工作),而在變局時。以李前總統為例,九二一時李前總統立即乘坐直昇機趕赴現場(直昇機失事機率遠高於一般飛機),還帶了兩個人──可以調度全國所有行政資源(也就是錢)的行政院長、可以調動全國所有兵力(也就是人)的參謀總長。救災最需要的,不就是錢和人?
所以成功的領導要「捉大放小」、「身先士卒」。只著眼枝節末微,徒落人口實。而身先士卒並不在表現勇敢與苦民所苦,而在了解事實以作出判斷。如果不能了解事實,不如別去現場。因為人都有盲點,除了去現場,還要廣開言路。
而事先士卒更大的目的在安民眾的心。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局,民眾必然不知所措,下一頓在哪?該繳交的費用與貸款該怎麼辦?這就是最需要領導的時候。如果到現場卻表現出完全「狀況外」:像大淹水後連戰穿皮鞋去勘災,被民眾譏刺「撩下去!」;八八風災後,災民哭著對馬英九說「我們都支持你,都在等你來」。他竟回答「我這不是來了嗎?」就不如不去。又或到了現場,卻被自己所見所侷限,像這次災區手機事件,也不如別去。

領導就是「有我在、看我做、跟我來」

總統去災區現場,絕對不是去解決民眾的具體問題,因為那是行政官僚與縣市首長的工作。總統去現場就是去安民眾的心,讓民眾知道總統和自己站在一起。總統都來了,還會有危險嗎?總統都來了,官僚與縣市首長還敢推脫懈怠嗎?
前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榮豐曾將危機時的領導理論概括為言簡義賅的:「有我在、看我做、跟我來。」「有我在」,就是要安民眾的心,就是告訴民眾「放心,天塌下來有我頂著」。一旦民眾安心,混亂就不會擴大。國外足球賽踩踏事件就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事態,小混亂在不安心下被無限放大的結果。
「看我做」就是發揮示範作用。以救災而言,民進黨發動黨工下鄉協助救災固然令人感動,但這種舉動顯然無法長久。而政治人物只需要做決策與要求,做出符合需求的決策,明確要求官僚與公務行政體系,並切實考核執行進度。除了如期完成者賞,延遲落後者罰之外,更該適切激勵士氣。而且這一切都要清楚讓民眾知道,民眾才能放心。
至於「跟我來」,則是告訴民眾下一步該怎麼辦。以關稅而言,20%會持續多久?政府如何幫助各出口產業?顯然在美國公佈關稅之前,執政當局有著不切實際、高度樂觀的預期,忽略了川普政府將安全與經濟脫勾的規劃,以致於完全沒做好應變計劃。而在政府完全沒告知下,各行各業只能自行求生,變成像地鼠機裏四處冒頭的地鼠,而可能被以逸待勞的對手殲擊得一乾二淨。

政治人物的偉大與否,取決於如何面對政敵

從賴總統以往的資歷看,除曾任必須解決實際問題的縣市長外,也曾任行政院院長與副總統。副總統最多就是「養望」或「學習」,不可能有實際經驗。而行政院院長也只有近一年四個月的任期。所以他最習慣的、最適應的,應該是近七年的台南市長經驗。市長首要之務當然是解決市民問題,與只需做決策並要求的總統頗有距離。
但在憲法權責不明下,總統還是得憑個人能力做出政績,所以不得不與政敵合作。雖然可能遇到完全無法溝通的政敵,但李前總統的例子顯示的是,有策略的面對絕對好過硬碰硬(以李煥代俞國華,再以郝伯村代李煥,並以行政院長為由讓郝交出軍權,最後以郝干涉統帥權為由讓其辭職)。相較之下,賴總統面對政敵的經驗就有待斟酌,特別是李全教議長賄選案未定讞,就率市府官員集體不進議會,嚴重違反民主制衡的基本精神。
從這個角度看,蔡英文前總統做出非常好的示範。她知道自己不擅施政細節,把這部份工作完全交給蘇貞昌前行政院院長。而蘇前院長作風或有霸氣之譏,但對行政工作的落實與考核卻近乎毫無可議。而蔡蘇兩人原為競爭對手,最終卻能合作而留下政績與美談。
所以政敵雖令人厭惡,但絕非「必去之而後快」的對象,而且政敵可能還是值得學習的對象,對方的意見當然有可能為反對而反對,但也有可能是從自己的角度完全看不到的真理。更何況政治必然是眾人事務,無法以黑白二分來斷然區分。古言「調和鼎鼐」,不就指出為政要考慮各方需求?
歷史上接納政敵最有名的是林肯(Abraham Lincoln)。他的執政團隊幾乎都是政敵,但結果林肯不只打贏內戰,團結原先分裂的國家,甚至還贏得政敵的敬重。當林肯遇刺的消息傳來時,一開始完全看不起他的戰爭部長史坦頓(Edwin McMasters Stanton)高度評價林肯,說「此刻他已然不朽!」(Now he belongs to the ages!)。可見,政治人物的偉大與否,絕對不取決於怎麼看待自己,反而取決於如何面對政敵。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