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總統大選很激烈,不過,台灣的總統選上之後卻常變成「隱形人」。例如馬英九,他在2008年選上後就以「全民總統」自居,立刻把自己「退居二線」,還一度被媒體戲稱是「宅男總統」,是一直到油電雙漲與八八風災惹出了大民怨,才一路踉蹌地回到總統本務。例如蔡英文,她初上任時開了年金、同婚與黨產條例很多戰場,不過她本人卻極少面向選民進行政策說服的工作,是一直到2018年地方選舉大敗,她才驚覺大事不妙,急忙地到處下鄉直接面對群眾,還弄出一個「迴廊談話」想與選民交心。
新選上的總統喜歡退居二線有兩個原因,第一、選舉過程的「萬民擁戴」讓總統新當選人有「全民總統」的錯覺,殊不知充其量只有一半的台灣人支持他做這項職務。第二、總統依《憲法》「超脫」五院,加上欠缺直接介入政務的工具,這讓新總統萌生一種虛偽的制度安全感,殊不所有施政的成敗、朝野惡鬥的亂局,他都必須概括承受。
大罷免失利後的第一份美麗島民調顯示,賴清德的滿意度、信任度全部重跌10%,不滿意度卻狂升了約10%,前者已經落後後者22%,還有63.6%對賴清德未來執政抱持悲觀、54.9%不支持賴清德連任。光從這數據的跌幅來看,才執政剛滿一年兩個月的賴清德政權似乎已經走到末日了。但事實是如此嗎?
大罷免投票的結果讓原先支持大罷免行動的群眾感到錯愕,這些無法接受24比0罷免結果的支持者,正是過去一週以來指責賴清德民進黨最力的一群人,所以賴清德滿意度重跌10%並不令人意外。相對於「滿意度」、「信任度」這種個別政治人物的情感指標,另一種相對穩定的量測工具其實是「政黨支持度」。在同一份民調裡的政黨支持度分別為:民進黨29.4,國民黨19.7,民眾黨10.1,而前一個月的政黨支持度為:民進黨34,國民黨15.7,民眾黨10.3。換言之,經歷這場大罷免,民進黨的政黨支持度跌了4.6%(綠營支持者因罷免失利不想表態),國民黨上漲了4%(藍營支持者因反罷勝利而積極表態),民眾黨幾乎持平。
藍白相加的政黨支持度約莫等於民進黨支持度,此與大罷免前的政黨支持度結構幾乎相仿。這數據也與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分析24個罷免選區的藍綠得票率後得出「朝野支持結構其實變化不大」的結論一致;朝野忙了一整年,最新的政黨版圖竟是回到去年五月賴清德初上任時的綠藍白政黨支持度。
要解讀這種政治板塊幾乎沒有變化,但總統的施政滿意度信任度卻急遽下降的現象,其實可以從當年馬英九與蔡英文的身上找答案。那就是,在經歷過極為激烈的總統大選後,這些新當選的總統進了深宮大院後就突然從選民的目光中離去;當民眾在多數政務推動上感受不到總統職務的存在,總統的施政滿意度與信任度就會逐步下降,甚至在一次大事件裡急遽惡化:馬英九是就任半年後的油電雙漲,蔡英文是就任兩年半後的地方選舉,賴清德則是就任一年後的大罷免投票。
要把失去的施政滿意度與信任度找回來是個不容易的政治工程,但絕非無解。一如當年的馬英九與蔡英文一路調整自己面向選民的方式,勇於進行政策說服的工作。對賴清德而言,既然立法院對行政院的杯葛是現在進行式,選民透過總統選舉與罷免投票似乎也接受了這種分立而對抗的現狀,那你身為總統的對策是什麼?憲法法庭被惡意癱瘓很不好,那你身為總統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它重新運轉?台美經貿談判很困難,政府常常陷於美國、民意與國會的多線作戰,但除了千篇一律的「保密」作法,難道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引導民意,化阻力為助力嗎?
賴清德正面臨一場他從政以來罕見的人設危機。他本來是政壇上勤懇負責的標竿,如今卻只剩推託看不到魄力;他本來擁有擇善固執的形象,如今卻只剩固執看不到擇善;他本來是個務實穩健的暖男政治家,如今卻踉蹌失足顯得行差踏錯。想要扭轉這種日趨模糊的人設危機作法無他,就是明確地揭櫫這個國家的方向,告訴外界你面對困境的解方是什麼,從而帶領支持者一起往前進。如果說,賴清德要從這場「大罷免大失敗」𥚃學到什麼教訓,那就是總統必須領導民意,而非被民意領導,更不該被民意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