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宏專欄:民主訊號中斷中──全球公共媒體危機的現在進行式
美國公共廣播公司(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 CPB)已宣布即將關閉。(網路截圖)

|即時

羅世宏專欄:民主訊號中斷中──全球公共媒體危機的現在進行式

mirror-daily-logo

2025/08/21 06:50:00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類似我國NCC的英國英國通訊總署(Ofcom)最近發布一份政策報告,並且提出高度預警:公共媒體在數位壟斷、政治干預與資源枯竭的三重壓力下,正面臨制度性的傳承危機。
Ofcom的這份報告直言,即使 BBC 仍為英國最受信任的新聞來源之一,公共媒體作為民主制度基礎設施的地位,近年持續遭到侵蝕。報告引用資料指出,雖然 2023 年約有七成英國人仍信任公共媒體,但年輕世代的收視習慣已全面轉向 YouTube、Netflix 等演算法驅動的影視音串流平台,導致公共內容製作水準再高,也日益難以被「發現」與「觸及」。該報告警示,當公共媒體喪失可見性,就形同被數位時代排除在公共討論之外,其文化與民主價值亦隨之流失。

平台壟斷與資金枯竭的雙重警訊

在數位生態中失去可見性,對公共媒體而言,猶如遭遇制度性「斷訊」。Ofcom 報告直指,當新聞、兒童節目與地方內容無法在 YouTube、TikTok 等主流平台中取得曝光,即便內容具備高度公共價值,最終仍將遭到演算法邊緣化,難以觸及社會多數。這並非內容製作的問題,而是平台控制注意力分配權限,進而壟斷公共討論場域的結構性失衡。
2207477696980058116_2025-08-07.jpg
新聞、兒童節目與地方內容無法在 YouTube、TikTok 等主流平台中取得曝光。東方IC
為因應此一挑戰,Ofcom 呼籲政府應該推動立法,賦予公共媒體在大型平台上的最低可見性保障,特別是針對非商業導向、但具有文化與民主功能的節目類型。比方說,公共媒體新聞報導應能在搜尋結果中獲得優先排序,兒童節目應在平台主頁或推薦演算法中被放在顯著且容易查找的位置,而非被以點擊率為唯一依據的商業內容取代。
此外,報告亦強調,公共媒體若仍仰賴年度預算審查來維持營運,將持續陷入「編列即爭議」、「刪減即削弱」的制度惡性循環。資金來源的不穩定性,使其易成為執政當局的政治籌碼,也限制其長期規劃與數位轉型的能力。因此,Ofcom 建議建立一個獨立穩定的公共媒體基金,並透過多元財源結構——如數位平台回饋金、公益性質的廣告稅、或超額獲利分享等機制——讓公共媒體能擺脫預算緊箍咒,重新掌握自主發展的節奏與方向
此一制度設計上的雙軌行動——平台責任的立法與資金制度的改革——正是回應當代公共媒體「斷訊危機」的根本之道。唯有如此,才能讓公共價值不被演算法稀釋,也讓公共媒體免於被朝野政黨之間的預算戰爭所綁架。

美國公共媒體形同「被斷訊」

如果說英國的公共媒體正在邊緣化,美國的公共媒體則已經因為政治干預而崩塌。CNN 日前報導,美國公共廣播公司(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 CPB)已宣布即將關閉,原因是川普政府歷時數月、最終成功通過的國會預算刪減案,使其核心資金被全面中止。作為支撐 NPR、PBS 等公共廣電媒體的主要資金來源,CPB 的瓦解意味著美國聯邦層級公共媒體政策的終結。
此一事件無疑是全球公共媒體史上的重大倒退。當民主國家的執政者可透過預算刪減與行政手段,讓原本享有公眾信任與獨立性的公共媒體土崩瓦解,這不僅是資訊權的縮減,更象徵民主制度的自毀。也正如歐洲學者所點出的,民粹主義已對公共媒體存續構成了威脅,因為民粹主義者傾向以「反菁英、反建制」的話語框架攻擊公共媒體,試圖貶損其中立性與社會代表性,進而透過政治任命、預算刪減勒索與法制修改等途徑,企圖將其全面政黨化。

民粹式干預背後的制度設計缺陷

波蘭與匈牙利的經驗證明,若制度設計未臻健全,公共媒體可能成為民粹與威權干預的首要目標。波蘭公共電視TVP與匈牙利公共媒體控股機構MTVA即為典型,兩國政府先後修改公共媒體相關法律,將公共媒體董事會及其監督機構納入黨政體系,結果公共媒體迅速淪為政府喉舌,失去公共性與公信力。與此相反,德國與北歐國家則因擁有強而有力的治理結構、獨立基金與社會支持網絡,比較能夠抵禦政治勢力侵蝕。
前述歐美等地出現的結構性風險,其實已在台灣社會逐步浮現。我國雖擁有公視、客家電視與華視等公共媒體體系,但未能獲得充分的預算保障,也缺乏明確保障其內容可見性的平台監理法制。在數位平台壟斷注意力與廣告資源的脈絡下,台灣公共媒體若無法在 YouTube或Meta等平台上取得適當的曝光與導流,即便具備專業內容製作能力,最終恐怕亦將難逃被邊緣化的命運。
更令人憂慮的是,台灣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會已於2025年5月底屆滿,而行政院至今遲遲仍未依法完成換屆作業,也未對社會做出任何公開說明。根據《公共電視法》第十六條規定,董事任期屆滿六個月前,應依第十三條規定改聘之。公視董事會不應毫無理由地延宕改選,行政院也更不宜因任何政治考量而拖延法定程序。公共媒體治理架構若因改選延宕而致其公信力或獨立性遭到質疑,將使台灣公共媒體再度陷入危險。

公共性不該成為政治籌碼

如果我們仍相信公共性是民主制度的核心,如果我們仍期待媒體在資訊洪流中維繫真實、公平與多元,那麼就不能再對公共媒體制度改革與治理革新採取觀望態度。政府必須在運作經費、法制設計、平台責任與治理機制等個層面同步革新,才能為台灣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真正屬於全體公民的公共媒體體系。
正如Ofcom在其報告中所指出的,公共媒體不僅是「內容的生產者」,更是民主社會賴以維繫知情權與文化傳承的制度性基礎設施。一旦這套制度鬆動或崩解,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公共媒體,更是集體記憶與公共知識的載體。與其等到災後重建,不如在災變來臨前就積極防範。面對公共媒體與民主政治可能出現的「斷訊危機」,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意志與行動能力來維護這項公共資產,將是台灣與其他民主國家共同面對的關鍵考驗。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