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胃藥會得癌症?醫給「1答案」示警:無法保護胃部
醫師指出,長期吃胃藥可能會導致胃癌。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即時

常吃胃藥會得癌症?醫給「1答案」示警:無法保護胃部

mirror-daily-logo

2025/08/11 13:51:00

編輯:

魏君程

長期吃胃藥會傷身嗎?減重醫師胡廷岳在臉書發布貼文,表示根據2018年發表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過去20年間,台灣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遠落後於日本和韓國。但真的會讓人罹患胃癌的主因,並不是燒烤、泡麵、加工食品,而是潛伏在胃部的「幽門螺旋桿菌」,他指出,台灣人10個胃癌有9人是因為這支菌。
胡廷岳接著說,幽門桿菌感染者得到胃癌的機率,是沒感染者的10倍,衛福部指出,胃癌多因人體胃部的黏膜細胞異常增生繁殖所致,主要起因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斷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胃炎或黏膜的癌前病變出現。
胃幽門桿菌感染所造成的胃癌,與台灣人「愛吃胃藥」、「療程沒做完」非常有關。另外,台灣多數民眾還停留在「藥就是毒,少吃最好」的錯誤觀念,忽略了幽門桿菌容易潛伏在胃黏膜裡、容易復發、復發了容易變成胃癌。胡廷岳接著分享能避免胃癌的3種方式如下:
1、不要長期吃胃藥:無論是PPI胃藥、還是所謂傳統型的胃藥,其實胃藥的根本功用只有一個「讓胃酸變得不酸」。說穿了,胃藥根本一點保護胃的功能都沒有。常常台灣長輩去看個感冒、看個疼痛科,拿個止痛藥就一定要搭配一顆胃藥,不然心理面就會怪怪的。
但沒想到,胃藥讓胃酸變得不酸,幽門桿菌就會趁機入侵。這就造成台灣人胃不好、吃胃藥、然後胃又更不好的惡性循環。別長期吃胃藥,不但減藥,也能減少胃癌風險。避免吃更多藥。
2、抗生素療程乖乖吃完:人吃到第5天就覺得「症狀有改善」,然後就故意停藥,這導致幽門桿菌根本沒殺乾淨,過幾個月後馬上又復發,馬上又得吃一大堆藥。要不然就是「幽門桿菌會在你沒感覺的情況下」,增加胃癌風險。對醫師來說,目標是減藥,因此沒有必要讓病患多吃多餘的藥。吃完療程確保根除幽門桿菌、就能降低胃癌機率。若擔心副作用,可先和醫師討論調整方案。
3、公筷母匙,斷開傳染鏈:令人意外的是,胃癌竟然也與台灣人的飲食習慣有關。尤其幽門桿菌是透過口水、餐具共食、親密接觸傳染。家人之間容易互相感染,因此家裡若有人有慢性胃炎、胃潰瘍或消化不良的症狀,公筷母匙、吃完抗生素療程、不要長期吃胃藥三件事,請務必完整落實。
長期吃胃藥會令人胃癌嗎?會的。但背後兇手其實是「胃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早就有許多「吹一口氣、免抽血」就能檢查的方法,甚至幽門桿菌也有方便治療的手段(例如抗生素吃14天)。台灣人如果想避免90%的胃癌主要原因,其實可以很簡單。剩下的10%,我們有機會、有空的時候,再想想怎麼處理就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