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粉絲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表示,可能許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剛從床上爬起來,或是從椅子上站起來,突然整個人眼前一黑,耳朵嗡嗡響,頭也暈,還要趕快扶著桌子或牆壁才不會跌倒,很多人都會笑說:「啊~就是血壓低啦,休息一下就好了」。但張家銘從基因醫師的角度來看,這背後有時候可不是單純的「體質問題」,而是自主神經功能出狀況的警訊,尤其是姿態性低血壓。
身體的「自動駕駛」出問題了
自主神經系統,其實就像我們身體的自動駕駛,控制著心跳、血壓、呼吸、腸胃蠕動、排汗、體溫,全部都不用我們特別去管。正常來說,當我們站起來時,因為重力的關係,血液會往下流,這時自動駕駛系統會立刻讓血管收縮、心跳加快,把血液再送回腦袋。
可是一旦這系統出現狀況,血壓在3分鐘內掉超過20/10毫米汞柱,就會暈眩、眼前發黑,甚至昏倒。
不只是小毛病,常常牽連一大堆疾病
張家銘說,很多人以為「站起來頭暈」只是小事,但研究發現,姿態性低血壓往往和各種全身性疾病有關。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更年期、新冠後遺症、維生素不足、長期吃藥,甚至腦部或脊髓的外傷,都可能讓自動駕駛系統失靈。
更麻煩的是,這些症狀常常被忽略,甚至有人被誤會成焦慮、憂鬱,拖很久才找出真正的原因。
自主神經跟免疫,其實有「熱線」
張家銘特別提醒,很多人不知道,自主神經其實跟免疫系統是連在一起的。副交感神經有個「膽鹼抗發炎反射」,能幫免疫系統踩煞車,避免過度發炎。當自主神經失調,這條熱線就斷掉,免疫系統容易失控,引發慢性發炎,甚至攻擊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像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常常會伴隨自主神經失調。」張家銘說,最近新冠後遺症患者出現心跳過快、腦霧、姿態性低血壓,也和這一條神經─免疫熱線失靈有關。
平日照顧自己的四個小技巧:
- 水分和鹽分要補足:大部分沒有腎臟病或心衰竭的人,每天水分喝到2.5公升以上,鹽分大約7克,分散到一天慢慢補充,幫助血壓穩定。
- 起身要慢慢來:早上起床前先在床上動動手腳,喝杯水,再慢慢坐起來、站起來,避免血壓瞬間掉太快。
- 運動要挑對:臥姿或坐姿的運動最適合,例如游泳、臥式腳踏車、划船機,比長時間站著跑步更安全。
- 避開誘發因素:像是脫水、過熱、過度疲勞、低血糖、感染。夏天出門記得帶水或電解質飲料,衣服穿分層方便調整。
張家銘說,如果生活調整還是改善有限,那就要靠藥物或醫療介入了。常見的有Midodrine幫忙升壓、Fludrocortisone讓身體多保留點水和鹽、β受體阻斷劑穩定心跳,或Ivabradine控制竇房結的放電速度。部分患者甚至會用到靜脈輸液、低劑量Naltrexone、非侵入性迷走神經刺激,或針對自體免疫的免疫球蛋白注射、血漿置換。
提早發現,就是最好的治療
過去研究顯示,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平均要拖7年才確診,現在雖然縮短到2、3年,但還是很多人被延誤。所以張家銘常常提醒病人,當身體一直在「用暈眩提醒你」時,千萬不要忍耐,要勇敢爭取檢查。
張家銘表示,姿態性低血壓不是小毛病,它是身體的警鐘。越早發現、越早調整,就越有機會找回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