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忽視核電風險是核電被污名化的主因
16日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及各小黨發起「守護永續家園,拒絕核三延役」的街頭遊行。李智為攝

|即時

蔡明芳專欄:忽視核電風險是核電被污名化的主因

mirror-daily-logo

2025/08/20 06:20:00

攝影:

李智為

蔡明芳/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由於核三重啟公投將近,正方與反方也持續針對核能問題進行討論,其中,來自產業的正方代表和碩企業童子賢先生對於核能發電提出諸多數據,並指出「非核家園」已經是一個落後國際潮流的過時保守思維,「我們怎麼忍心污名化核能」。事實上,核能會被污名化的主要原因在於,許多人為了想要使用核電,而刻意許多核電真實成本所致。許多非核家園的支持者並沒有要污名化核能,只是對於核能發電的了解與擔憂。當每一個國家的國土大小、地質狀況與人口分布的情況均不相同,則直接把使用核電是國際潮流來批評「非核家園」的主張的說法,就難有說服力。

僅強調核能發電而不討論核廢料處置應非國際潮流

首先,就國際潮流而言,確實有許多國家如美國允許核電廠延役,日本也重新討論核能發電的議題,但是,並沒有國家是在不討論核廢料處置問題的情況下,就持續使用核能發電。為了合理化核能發電的正當性,童先生指出「核電是所有發電能源中,目前對廢棄物最負責任的一種做法。燃煤發電的廢料其實沒有做最終處置、、、。」然而,台灣對於燃煤發電產生的污染並非沒有環保團體關心與處置,降低燃煤發電占比就是一種處置的辦法。相反的,核廢料需要最終處置,但是,他並未指出國際與台灣目前如何處置與處置的差異。

碳排有客觀數據 不應欺騙大眾

其次,就減碳而言,正方代表指出「台灣在過去10年的用電成長了11.8%,低於全世界用電成長的25%,台灣會面臨碳排放逐漸惡化,主要就是因為反核。」根據經濟部能源署在8月12日出版的「2024年燃料燃燒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統計與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排放)較2023年減少2.07%,其中,2024年排放量為17,298萬公噸(占總排放量之70.53%),較2023年(17,678萬公噸)減少2.15%,主要來自發電廠。雖然2013年至2024年間的能源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高有低,但是,台灣排碳逐漸惡化絕非事實,這是有客觀資料可以佐證,不應欺騙大眾。
此外,台灣近年因為台商回台投資以及AI產業的發展都使得用電需求大幅增加,在用電需求大幅成長,碳排放量的增幅顯著小於用電需求的變動幅度,甚至降低的情況下,將不同用電需求基礎下的排碳進行比較,根本沒有意義。
例如,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並不會將不同營業規模時期下的公司成本支出進行絕對數字的直接比較,只質問公司董事長公司的總生產成本怎麼愈來愈高,這樣的董事應不具備擔任董事的專業。

核三公投正方代表與台灣人民對於核廢料的認知存在巨大差異

再者,就核廢料的處理而言,童先生又認為,「核廢料可集中保管,對居民生活及環境影響有限。」若此,則其應先說明已運轉40年退役的核三廠核廢料目前的處置方式,以及所有地方政府首長對於核廢料的處理態度,接著,正方代表也應該交代核三廠若可以重啟,則未來的核廢料如何處置。可惜的是,上述問題均未被討論與說明,無法證明對居民生活與環境的影響有限。
如果核廢料的集中保管如此簡單,則政府應該可以順利找到核廢料的處置場所,但這並非事實。

期待天下有白吃的午餐才是核電被污名化的原因

由上述討論可以知道,類似正方代表這類需要用電卻又不想支付碳費的廠商為數不少,然而,包含核電、燃煤、燃氣、光電或風電等發電方式,必然都會對環境與生態產生一定程度影響,若用電需求者不想負擔,則這些代價將由其他人或未來世代支付,這是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只是這類廠商自己不願意付午餐。當正方代表持續以片面資訊來評論核電,而無法誠實討論核電風險時,人民對核電的風險疑慮並無法去除。此時,人民對核電安全的信任感也會消失,這才是讓核電被污名化的重要原因。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