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日興指出,兩人都老了,但觀念也要跟上時代,卻都專挑壞的去學、不挑好的去學,雖然死者為大,但看到3人的登山隊伍「實在無法忍受」。
他解釋,以往登山社團都會教導,登山隊伍都需要能夠應付路線、能獨立作戰的帶頭者,且必須要有備選,不能只有一個,且其餘隊員也要能夠照顧好自己,反觀3人的登山隊伍卻有2個老人、1個小孩,且男女比為2:1,「如果你們協會誰敢這樣講,保證被台灣登山圈唾棄」。
蔡日興表示,兩人的經歷看起來很豐富,碰到颱風卻無法應付,且還帶著小孩,在最艱難的西南季風與颱風交織的季節,進入這樣的登山路線,「還好他沒死」。他也說,在颱風季節爬山要先看氣象,到山上也要繼續,尤其這類長且通訊不好的路線,更要準備衛星通訊裝置,「我不知道媒體這樣一直說什麼好棒棒,意思是『人們細數你那模糊的榮耀』,還是嘲諷百岳幾輪又怎樣?」
蔡日興強調, 在山上躲颱風,得挑能擋風的不會積水也不會土石流的地方,通常就是坡面上的樹林,而不是空曠大草坡,其中也要計算氣旋方向,選正確避風的山坡,反觀男童處在拿起電話可以撥通的地點,「八成是草坡稜線頂,選這裡躲颱風,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說。」
登山專家雪羊(黃鈺翔)也在臉書粉專「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發文,分享在山上躲颱風保命的三重保險方法,分別是「密切注意天氣,決不戀戰當撤就撤」、「找尋避風處提前判斷紮營避難與否」、「長程縱走選用堅固的帳篷」。
第一是「掌握天氣」,雪羊分析,從816這起山難來看,路線訊號點確實不多,但在內嶺爾山到義西請馬至山間的稜線上是有訊號的,那時就能依照預報情勢,推估颱風來襲時隊伍可能會在什麼位置,有沒有躲避可能,「若那時選擇撤退,時間還綽綽有餘」,因此只要隊伍在山上每天有把握訊號好好自己研究天氣,並配合隊伍實力評估,預知自己能在颱風來臨前退到哪個安全的位置,基本上就算安全了。
第二是「尋找安全的地點避難」,雪羊表示,隊伍在山中若真的跑不掉,就只能依照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尋找山中安全的避難地點,尤其山中能避風的平坦營地並不多,且躲避颱風至少要2天起跳,紮營太早太晚都不好。他強調,避風營地應選擇「健康無枯木的森林凹谷」,或是判斷風向後的「避風掩體後」,切勿選擇毫無遮蔽的草坡、懸崖崩塌地與溪流附近或低窪地。
最後則是「堅固的帳篷」,雪羊強調,這起山難的主因就是帳篷被颱風撕裂進水,導致一行人失溫過久釀成悲劇,因此一頂堅固可靠的的帳篷,就能讓你在前兩道保險失效時,穩穩地在最惡劣的環境中守護你的生命。他也強調,市面上很多選擇,找「抗撕裂強度最高」的款式自己研究,挑喜歡的就可以了。
據了解,陳男與詹女初判死因為失溫導致心肺衰竭,不過救難人員透露,到場時僅看到男童一人,接著男童趕緊引導到營地救人,當時帳篷破損漏水,食糧也都吃完,陳男與詹女全身已濕透,登山鞋內甚至還有積水,但男童卻全身乾燥,甚至並未有失溫狀況,判斷兩人一定做了很多措施保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