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調查報告指出,衛福部為了改善急診壅塞的情況,於2021年開始執行「提升急重症及加護病房轉診品質計畫」、「全民健康保險急診品質提升方案」2項重點計畫,預算自2021年的2億551萬元,增加到去年的3億2861萬元。健保署指出,今年第一季全台急診就超過206萬人次,2024年、2023年分別為728萬、747萬人次,今年急診數卻不減反增。
另外,急診病患在8小時內轉入病房的比率,是急診品質的重要指標。統計分類在第一、二、三級較嚴重檢傷的病人,該比率從2022年的61.9%一路下滑到去年的59.5%,今年第一季更下降至56.29%,顯示急診壅塞情況並未改善。數據顯示,檢傷最嚴重的第一級病人狀況最嚴峻,在醫學中心8小時內轉入病房的比率已經跌破4成,僅剩下39.33%;區域醫院則是60.53%。
事實上,今年光是第一季就已經有7.7萬名患者在急診室等候超過24小時,占比上升至3.75%,此現象在2023年僅約3.32%。因此若是急診壅塞狀況辦法改善,全年預測將超過30萬人在急診室等候超過24小時。為了改善急診塞車狀況,健保署自2023年以來就提高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的急診部分負擔,分別增加至750元以及400元,希望改善民眾有病就直衝醫院的習慣,但是並未見效。
統計發現醫學中心2023年的急診數約181萬、2024年191萬,今年第一季已經突破50萬,全年上看200萬,恐怕會整年都在塞車,對患者將是雙重打擊。之所以會急診壅塞,跟急重症醫護人才流失有關,健保署近年來雖然提升部分項目給付點數,但立院調查發現以氣管插內管為例,3項健保給付約在835元至2321元之間,卻比不上水電通水管費的1500元至3000元,實在令人唏噓。
此外,為了留住人力,衛福部祭出夜班獎勵金,試辦三班護病比,但是立院調查報告發現,年資3個月以上的護理離職率超過9成,護理人員的總職業率從2021年的63.44%下滑到今年6月的62.4%,是5年內的新低。
去年衛福部啟動直接獎勵、公告三班護病比新標準,醫學中心為白班1:6、小夜1:9、大夜1:11;區域醫院為白班1:7、小夜1:11、大夜1:13;地區醫院為白班1:10、小夜1:13、大夜1:15。此外,衛福部在今年6月將「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撥付醫院,共計5.47億元,但目前看來未能有效留住護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