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家》月刊網站16日刊登葛雷文章,指稱台灣與烏克蘭、以色列等前線國家相比,似乎對自身防衛的認真程度不足,而這正侵蝕華府跨黨派支持;而這種觀感主要來自台灣國內政治、特別是國民黨的態度。
國防研究院戰略所所長蘇紫雲受訪時對此表示,首先當然感謝國際友人關心,但台灣還是得有政策自主性,而國防預算的增加,是以保護台灣、中華民國生存為主,「是必要而不是想要,所以增加國防預算是必要之舉」。
蘇紫雲認為,美方友人多次提醒台灣增加國防預算,否則可能影響美方支援,這些都值得台灣去注意。雖然監督政府預算,本來就是民代天職,但比例原則確實可以討論,台灣應該在兼顧政策自主性及增加國防預算之間,取得平衡點。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則說,就總預算審查結果,國防預算總共4700多億,刪減數大概80億,其實非常的低。但國外會有如葛雷所說的印象,主要的原因在於在野黨在審查預算的時候,策略採取大量提案,這有待檢討。
揭仲認為,在野黨是實質多數,其實完全掌控結果,但提出這麼多提案,難免良莠不齊,使人容易找出有問題的提案,並拿來放大。尤其在排山倒海的提案下,反而使在野黨有些可以討論的訴求,被自己提案淹沒。
揭仲強調,由於審查過程變得非常雜亂,這讓對於立院運作及討論過程沒有那麼了解的外國友人,當然容易就根據印象,有了這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