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任汶專欄:賴清德要尋找另一個「唐飛」嗎?
賴清德總統面對從政以來最大的困境,必須從中脫困,尋找未來的執政道路,圖為今年6月賴清德出席民進黨全代會。鄒保祥攝

|即時

鄭任汶專欄:賴清德要尋找另一個「唐飛」嗎?

mirror-daily-logo

2025/08/20 06:45:00

大罷免遠不如預期,興起聯合內閣的討論,也有另尋非民進黨籍閣揆的呼聲。有訊息指出823公投與罷免投票後,內閣將會小幅改組,昨晚也傳出,將任命被視為英系的前內政部長徐國勇擔任黨秘書長。不過,日前陳水扁前總統發文說「後大罷政局力挺賴卓體制重新再出發」、「卓榮泰是總統賴清德最佳行政院長人選,期待後823的行政立法局部改組,大戰略新調整,好好拚經濟。」頗有基本盤力主維持現狀的意味,想要繼續捍衛著被刀劍齊射的賴卓體制。
大致有兩種聲浪,第一,就是賴清德適度讓出組閣權,尊重國會多數,讓綠藍白共同協商出閣揆人選,或,另尋可以讓藍白都可以接受的閣揆人選。第二,在藍白紅夾擊下,依然堅守基本立場,但重新整隊,推出戰鬥內閣,為施政與國家未來而戰。前者,陳水扁時代有唐飛模式的類似往例在,那問題來了,賴清德要尋找下一個「唐飛」嗎?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已經丕變,中國崛起變成圍堵中國,美國與主要民主國家都對中國持續提高戒備,若民進黨此刻與藍白紅合作執政,必然失去絕大多數民主國家的信任,幾乎等於台灣自己把自己送到中國虎口。
回顧扁英德三位民進黨籍總統,只有蔡英文在2016到2024年全面執政,2000到2008,以及2024至今的時間都是朝小野大。期間約略有三種組閣模式,第一、民進黨單獨組閣,府院黨合一力拼執政績效。第二、單獨組閣但任用在野黨可以接受的幾位閣員,例如:郝龍斌任環保署長或來自黨派色比較不明顯的學界或企業界人士。第三、邀請在野黨人士擔任閣揆,或嘗試與在野黨協商,但多數閣員仍由府黨決定,例如:唐飛組閣。其中,後兩點的部分作為,陳水扁經歷過,但都維持不久。
時空先回到2000年3月29日,當選不久的陳水扁決定任命唐飛為首位閣揆,520就任後,唐飛接受國民黨停權但保留黨籍,當時多數閣員均為民進黨籍或無黨籍的親綠人士。然而,8月時任民進黨秘書長的吳乃仁在某個中午與媒體餐敘時直言,唐飛是民進黨執政路上的大石頭,引爆社會炸鍋。吳乃仁一連兩天開砲,指責唐內閣只有構想,沒有方向,內閣魄力不夠,將會拖垮民進黨政權。
10月6日,扁通知唐飛准辭(曾於9月退回其提出的辭呈),在任僅139天。陳水扁後來表示:「因為我知道,唐飛院長準備在行政院院會,以院長的身份,主動提案,要續建核四廠。」就此,結束4個半月,直接由國民黨籍組閣的短暫歲月。
唐飛模式已經過了四分之一世紀,早已今非昔比,國內朝野政黨情勢、來自中國的威脅如螺旋般的上升,國際政治經濟情勢全都不一樣。第一、當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政權不穩,軍方蠢蠢欲動,保守力量不願意退位堅持抵抗。第二、扁賴都是少數執政,在野黨都是國會多數,但在野黨對於遵守憲政法治與立法程序的程度已經截然不同。而且2005年連戰開啟國共交流之後,國民黨向中國傾斜日漸嚴重,中共在台的第五縱隊更加囂張與肆無忌憚。第三、賴清德與陳水扁兩人的性格有顯著的差異,陳水扁有著衝突妥協進步三部曲,但賴清德選擇性的固執與妥協,讓黨內外摸不著頭緒,政策主軸經常陷入混亂。第四、民進黨黨內生態也不一樣,派系共治的途徑依賴還在,但一人獨尊的領導風格變成主流。
那此刻的賴清德需要找下一個「唐飛」嗎?對照扁英執政時期,除了國內政黨政治與國會生態丕變之外,環顧現今的國際政經情勢,若賴清德選擇聯合內閣,並釋出組閣權給親中的在野黨,那國際社會的解讀將會是什麼?恐怕比726大罷免失敗之後,對台灣更加不利。
雖然川普透露與習近平通話,習保證,只要川普仍在白宮,北京就不會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但中共對台的武力恫嚇根本沒有停過,川普與普丁也才剛會晤,美俄中在亞太的戰略博弈,嚴厲考驗台灣的所有選擇。若賴清德把組閣權交出給親中的藍白,那後果不堪設想,也無法收拾。
比較折衷的方案應該是維持組閣權,但必須擴大決策圈,鞏固各派系共識,也得兼顧社會多元意見。釋出權力不是低頭,權力的來源本來就是眾志成城,過度自信就會過度自大,過度自大就無法顧及大局。民進黨之所以執政,絕對不是一人一黨一派的功勞,也不是寫幾篇講稿、講一些論述,賺人眼淚引來掌聲就可以吸引選票。
賴卓體制要不要繼續撐下去?現實很骨感,就是必須思考對2026年地方選舉與2028年總統選舉的影響。
回頭看最近三次的總統選舉,2016年蔡英文拿到689萬票(對手朱宋加起來是538萬票),經過三年多,2020年蔡英文拿到817萬票(對手韓國瑜552萬票),成長128萬票,2024年賴清德拿到558萬票(對手侯友宜467萬票、柯文哲369萬票)。若以上述最近三次總統選舉的實證樣本為基礎,大膽這樣假設,當藍綠雙方本身氣勢不強時,可以各自激出基本盤得票數就是約530-560萬票之間,其中大概有150-250萬票,在過去的幾場總統選舉中,明顯有所移動並決定政權誰屬。
假設大局如此,那未來會怎樣發展?第一、如果2028年藍白合勢必成行,對賴清德來說,面對2028的政權保衛戰,就是要去爭取這150-250萬票,而對手將是藍白加上外部的紅軍。第二、除了「賴系」之外,民進黨內其他派系已經隱忍已久,就算不到炸鍋邊緣,那也是積怨頗深。未來幾場選戰,光是要捲起自己人的熱情,恐怕都要花費相當大的力氣。
再以扁英兩位總統在第一任期後,曾經陷入困局的經驗來看,日前陳水扁說,「當年總統連任面對國親合連宋配,一年後仍可翻轉26比51的支持度」,但2004年那場選舉,陳水扁只講了結果,過程中還有228牽手護台灣運動的加持,以及319槍擊案的變數。2016年執政的蔡英文,到了2018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國民黨囊括2/3的縣市長寶座,民進黨22個縣市中只掌控6席,國民黨激增至15席,台北市長則是柯文哲擊敗丁守中。初入民進黨派系漩渦的蔡英文,不是沒有歷經陣痛,也不是沒有嘗過被萬箭齊發的窘境。
20250628^PHMD^民進黨第二十一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_全代會_賴清德_攝影鄒保祥 (75)_2025-08-19.jpg
賴清德似乎打破民進黨內派系共治的傳統,重要決策幾乎定於一尊。鄒保祥攝
此時若與藍白籌組聯合內閣,那到2028年,有什麼理由要這150-250萬的選票投給民進黨與賴清德?那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簡略來說,陳水扁曾經派系共治,讓黨內各方勢力輪流或共同組閣,蔡英文也曾任用蘇貞昌、賴清德等過去或潛在的競爭者組閣。對賴清德而言,盱衡國際情勢,就很清楚的知道該走哪一條路,釋出組閣權就是死路一條。而在維持組閣權的前提之下,考慮再度主動召開朝野國是會議,如果在野黨同意,那就一起公開對話。再者,在執政黨團隊內,必須再擴大決策圈,就讓派系共治搬上檯面,先安內再攘外,畢竟沒有團結一致的團隊,根本就不用再提什麼戰術、戰略。
領導者最忌諱一股腦兒戴著鋼盔往前衝,那就把部分權力釋出,把決策圈擴大,適度尊重民進黨內派系共治的傳統,更要勇敢任用曾經不同意你的人。所有決策都會有極限,歷史是一面明鏡,對集大權於一身的賴清德來說,千萬不要「在朋友裡面找敵人」,更不要把敵人當朋友。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