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香港一國兩制破滅看台灣現況 吳介民揭「搭便車心理」成隱患
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接受《鏡報》專訪時,點出台灣社會面對中國威脅時的心理困境:冷漠、善忘,以及普遍存在的「搭便車心理」。(圖/李智為攝)

|即時

專訪/從香港一國兩制破滅看台灣現況 吳介民揭「搭便車心理」成隱患

mirror-daily-logo

2025/08/21 06:45:00

記者:

陳凱貞

攝影:

李智為

面對中國步步進逼,台灣該如何維持警覺、捍衛民主?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接受《鏡報》專訪,他從香港「一國兩制」的崩解談起,點出台灣社會面對中國威脅時的心理困境:冷漠、善忘,以及普遍存在的「搭便車心理」。然而嚇阻中國的關鍵,就在於台灣人應展現毫不退讓的決心。
由梁啟智、吳介民主編的《巨浪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與香港人》描繪了《國安法》時代下的香港景觀。1997年7月1日,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北京當時承諾「一國兩制、50年不變」,隨著2019年爆發反送中運動,隔年北京制定《香港國安法》,香港不只公民社會被摧毀,政治社會也遭剷平,香港社會元氣大傷,如同劫後餘生,一國兩制自此名存實亡。
「若不看清楚一國兩制已經破產,也必須承認一國兩制早已走上破產之路」,吳介民接受《鏡報》專訪時語氣堅定地說。對他而言,香港的經驗已經給了最直接答案,「台灣無需再對一國兩制抱有幻想或期待」。
20250808^EEMD^專訪中研院學者_吳介民_攝影李智為 (37)_2025-08-09.jpg
吳介民說,從香港經驗來看,台灣不需對「一國兩制」再抱持幻想或期待。(圖/李智為攝)
談到台灣處境,吳介民認為有個特別棘手的問題,就是來自社會普遍瀰漫的「搭便車心理」。許多台灣人深知須抵抗來自對岸的認知作戰,也明白維護台灣的自由民主至關重要,甚至清楚中共隨時準備入侵台灣,但仍覺得這是別人的責任,「反正有人會頂著,天塌下來也輪不到我」。
這種心態背後,也反映出台灣社會「主體性」認同的差異。吳介民提到,那些具備台灣主體想像的人,往往更容易察覺一國兩制的問題。但相反地,缺乏台灣主體想像的人,「因為他不關心,連資訊都沒進入腦海裡,就不會去思考,所謂一國兩制,現在到底是什麼情況」。
至於常有人說「不關心政治」,吳介民拆解成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不關心。另一種則是知道但不想做(貢獻守護家園的公共財),而這被動心態,其實是某種心理層面的逃避,替自己的不行動尋找避風港。
20250808^EEMD^專訪中研院學者_吳介民_攝影李智為 (29) (1)_2025-08-20.jpg
吳介民接受《鏡報》專訪時語氣堅定地說,香港的經驗已經給了最直接答案,「台灣無需再對一國兩制抱有幻想或期待」。(圖/李智為攝)
吳介民進一步提醒,「在如今資訊巨量流動的時代,人非常善忘」,香港在2019至2020年間經歷的政治巨變,曾讓台灣社會激起強烈共鳴與警覺,但短短幾年,事過境遷,許多人的記憶逐漸模糊,甚至早已失去當時的切身感。
而這種集體記憶的消退,也為中共的認知作戰創造有利條件。吳介民提到,中國長期投入大量資源、人力與技術操作資訊戰,雖然近年來已有部分民眾逐漸看穿這些手法,「但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免疫力」。
「訊號」決定行為互動。吳介民直言,中共目前正透過認知作戰釋放「一旦開戰,台灣人就會投降」的訊號,倘若台灣在行動與態度上顯得疲弱,就會增加中國入侵的可能性;反之,只要清楚傳遞堅決抵抗的訊號,就能增強嚇阻效果,「我們不準備,中國一定會來;我們準備好,就能減少被入侵的風險」。
不過,社會上常有人質疑:「不是說中共會打來?怎麼還沒打?」吳介民坦言,事實上正因台灣有所準備,中國才沒有妄加行動。但幾年後沒有發生戰爭,又會有人反過來說「老是喊狼來了!」「其實根本不用備戰呀」。一般人如果不採取辯證一點的思考,就沒辦法了解:正因為我們積極防備,才把狼群阻擋在家門外。「三隻小豬」的童話,大家都聽過。
在這種微妙的心理互動中,台灣唯有以堅定姿態展現抵抗意志,才能真正抵抗中共入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