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介民接受《鏡報》專訪,談及「國安法時代」下的香港,證實「一國兩制」已經破滅,因此,台灣不需再對一國兩制抱持想像或期待。吳介民也表示,中國作為一個重建中的帝國,把香港、台灣都視為失去的「固有領土」,急切要貫徹它的「國土收復主義」,要將「固有領土」收復回來,因此台港皆面對同樣的「中國難題」。
中國視台灣為固有領土,甚至有一種駭人的說法是「留島不留人」,只想拿到台灣的高科技資產,例如台積電;再以大量移民「換血」,洗掉不聽話、或具有抵抗意志的人口。吳介民語重心長地說,希望這種帝國思維只停留在「民族偉大復興的神話階段」。
面對中共的步步進逼,吳介民指出,如果台灣不準備好,被入侵的可能性就越高;當我們越強烈清楚地傳遞出「你打來,我們一定會反抗到底」的訊號,就越能嚇阻對岸,令其不敢冒險武力侵犯台灣。
吳介民強調,台灣社會是否擁有足夠的主體性?是否展現出強烈的抵抗意志?這是關鍵。「這件事如果沒做,做什麼都沒有用。」有人認為可以和中國談交換條件,但從西藏、新疆、香港過往的經驗看來,完全沒有用。
國家安全是公共財。吳介民說,要解決「搭便車心態」。部分民眾明明知道有中共認知作戰,以及中共軍隊準備入侵台灣,自己卻不想付出心力抵抗,認為「我不做,也有別人會去做」。只要「搭便車」狀況存在,那些願意貢獻公共財的人,意志就會趨於消沉、軟弱,因為會覺得被剝奪,而打擊士氣。
如何處理搭便車難題?吳介民認為,應有兩種策略,防衛機制和激勵機制。所謂防衛機制,是建立一套具有民主正當性的新國家安全論述與政策,以保衛台灣主權、民主和經濟繁榮。在激勵機制方面,則要鼓勵願意貢獻保衛家園公共財的人,讓其得到制度上的回饋。例如,近年軍人薪資持續調升、讓招募新兵情況好轉,就是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