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賓士執行長的警告 燃油車禁令恐引發搶購潮
賓士執行長Ola Källenius近日公開警告,若政策不作調整,可能導致歐洲汽車市場崩潰。圖片取自德國賓士官網

|即時

來自賓士執行長的警告 燃油車禁令恐引發搶購潮

mirror-daily-logo

2025/08/23 06:10:00

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歐盟的燃油車禁售計畫,正面臨來自行業核心的現實檢驗。原本被視為「2050氣候中和」藍圖中最具象徵性的一步,2035燃油車禁售令承載了加速零排放交通普及的雄心。然而賓士執行長兼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主席奧拉、凱列紐斯(Ola Källenius)近日公開警告,若政策不作調整,可能導致歐洲汽車市場「崩潰」。他主張應以稅收優惠、基礎設施補貼等市場化手段取代一刀切的禁令,並提醒在市場尚未成熟前強推禁令,恐引發燃油車搶購潮,加劇短期碳排放。
歐盟的氣候政策理想與市場現實之間,存在顯著落差。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接受度仍受限於高昂售價、續航焦慮與充電設施不足,若市場條件未充分具備,禁令不但難以推動轉型,反而可能引發逆向行為。對汽車製造商而言,研發投入、供應鏈重組與員工轉型培訓已構成沉重負擔,一旦轉型步伐被政策強制加快,財務與產能壓力將同步飆升。此外歐盟內部發展不均的現實也不容忽視,中東歐與南歐地區在充電網路與電網升級方面落後於德法等國,政策衝擊對各國的影響將高度不對稱。
外部環境的變化,亦對歐洲汽車產業形成壓力。美國川普政府已將歐洲汽車關稅從原有低水平大幅提高,削弱了歐洲車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同時中國品牌憑藉價格優勢與電池技術加速進軍歐洲市場,使本土車廠面臨價格與利潤的雙重壓縮。在高利率與通膨壓力下,歐洲電動車的銷售增速出現放緩,部分廠商甚至遭遇庫存積壓,市場信心受到影響。
凱列紐斯的發言不僅代表賓士,也反映了歐洲主流車廠的集體焦慮。這種產業端的公開質疑,可能對政策檢討形成多重衝擊。一方面,歐盟委員會和成員國政府將面臨來自產業、工會與選民的反對聲浪,政策妥協的可能性隨之提高。另一方面,投資人與供應鏈企業可能因政策不確定性而延後投資決策,影響電動車基礎設施與新技術的落地速度。若歐洲選擇放緩禁令節奏,中美在電動車與新能源產業鏈的競賽中,可能加快搶占市場與技術優勢。
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歐盟並非沒有調整空間。政策可以分階段實施,例如先在都市核心區和公共運輸領域落實禁售,再逐步擴展至全國市場,以減輕一次性衝擊。政府亦可優先透過補貼、稅收減免和低價充電等誘因,讓消費者自願轉向電動車,而非被動接受禁令。充電設施的普及與電網升級應當先行,並縮小不同地區的基礎建設落差,減少轉型阻力。同時應設立產業轉型基金,協助車廠與零組件供應鏈完成轉型,確保就業與社會穩定。
歐盟的燃油車禁售令是一場全球矚目的能源轉型實驗,但任何理想必須與現實對接。來自賓士執行長的警告,不應被視為單純的利益反撲,而是一次產業端對政策可行性的壓力測試。如果歐盟在審查過程中忽視這些訊號,過於激進的政策推進可能引發市場失衡與經濟震盪,讓氣候目標與產業競爭力同時受損。唯有在堅守減碳目標的同時,正視市場結構與消費者行為的現實,歐洲才能在電動化浪潮中保持領先,而不是被自己設下的期限絆住腳步。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