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許多人沒注意到的漏網新聞。早在核三延役公投前夕,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一場公開訪問裡表示,無論公投結果如何,台電都會針對核三廠展開安檢,預期二年內檢查即可完成;且不只核三,包括核一、核二也都會進行延役報告,安檢之後揭露核電廠的殘餘風險,再由台灣社會針對結果來做選擇(是否延役),這才是比較正確的流程。
曾文生久任台電董事長,是一位在能源政策上可以充分代表民進黨意志的政務官,他的說法至少代表了兩層意義。首先、核電安全也是台灣安全的問題,就算要公投,也應該是全面安檢揭露風險優劣後再由台灣共同決定去留;但這次的核三延役公投把原本可以透過朝野對話或立法院決議做到的事交付公投,不只勞師動眾浪費金錢,也再次地撕裂台灣社會,野心政客黃國昌等人以此攫取個人政治利益的行徑應該予以譴責。
其次,立法院藍白黨團在今年5月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容許運轉執照期滿的核電廠可以申請延役20年。但這項條文並非強制,關鍵在電廠經營者(台電)必須提出申請。曾文生啟動核三安檢的說法代表民進黨已朝核三,甚至核一核二延役的方向跨了一步。這不是賴清德的突兀之舉,也不是他選舉失利後的政治轉向,早在2023年10月總統大選前他就是這樣說的:「核一、核二、核三除役是根據法律,並無意識形態,未來新技術如果能解決核能安全及核廢料問題,相信社會會接受,政府也不會排除安全且沒有核廢料的核能運用。」
民進黨之所以是一個將反核寫入黨綱的反核政黨,其實是源自於它早年反體制動員的出身背景。從早期的黨外到民進黨創黨階段,台灣的政治反對力量微弱,為了對抗當時的威權國民黨,民進黨只能不斷地串連所有可以結合的社會力量,舉凡農運、工運、勞運都曾是它擴大結合的夥伴;民進黨時至今日被認為是個偏左的政黨,其實都與這段創黨歷史高度相關。
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國民黨開始推動核能建設,彼時的核能電廠的興建是一種完全由上而下一條鞭式的訓令;別說任何社會溝通,就連基本資訊的揭露完全闕如。以蘭嶼被選為低階核廢貯存場為例,當時是以軍事用途名義向當地達悟族人徵收土地,再以國防設施、軍事用地為由禁止居民靠近,一直到貯存場完工,當地人才知道那裡是核廢料貯存場。從偏遠的萬里、金山、貢寮到離島的蘭嶼,如此剝奪偏遠弱勢人權的不公義情事激起許多義憤,民進黨也號召「反核」以對抗威權的國民黨。
過去40年來,反核運動歷經不同的高潮與與低谷。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未久,陳水扁宣布核四停建,這引來國民黨在立法院的集結反撲,最後逼不得已簽下核四復工令。原以為核四就一路這樣完工運轉,沒想到2011年又發生日本福島核災,台灣社會反核聲浪高漲,最後竟是由時任總統馬英九自己封存核四。只是,近5年來,核災的陰霾已經遠颺,台灣人支持核電的聲浪開始上升,國民黨見機不可失,又開始就核電能源問題猛攻民進黨,抨擊民進黨以反核意識形態治國,加上綠電的推展不如預期甚至弊案迭生,這一切都使得民進黨招架乏力。
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昨天說,支撐民進黨過去10年優勢的「抗中保台」與「非核家園」兩大招牌效力正在減弱。如果民進黨內有能夠冷靜分析的人,應該會意識到重新建構這兩大招牌論述的必要性。小笠原的說法,其實與賴清德政府此刻啟動舊核電機組安檢的原因若合符節:
第一、民進黨政府希望藉此跟台灣社會「務實」地談核電,不想再揹反核的意識形態。事實上,光是核三自我安檢就要兩年,核一核二機組更舊,安檢時間勢必更久,加上即使安檢完想重新啟動,恐怕也要經過全民公投的程序,核電要正式發電至少也是5年後的事。對賴清德而言,5年可以發生非常多的事,民進黨為了一項理應由全民公投決定的事情弄得處處短板,左支右絀,到底所為何來?
第二、只有脫離「反核」與「擁核」這種貼標籤式的政治攻訐,台灣社會才能務實地討論核電廠的興建、運作以及核廢的處理。包括核一二三一旦再發電到底是沿用舊機組或所謂的「先進核能」?有哪個縣市願意接納新的核電廠?以及核廢要放哪裡?這些棘手的問題,正是一直主張要拉高核電發電比例的政黨必須向台灣社會交代的。
第三、因為民進黨反核,讓台灣過去10年的綠電發展背負許多莫須有的政治攻擊,也阻礙了綠電的發展。所以當民進黨願意「務實」地討論核電的同時,才能讓綠電免於不斷的政治攻訐,也更有機會讓台灣的綠電發展回復到原本的面貌。
只是,民進黨反核已經反了40年,此刻要重新帶領支持者審視國際政經環境的轉變,以及新核能科技的發展,務實地面對核電,拆解民進黨長達40年的反核封印,其實是一項極高難度的政治工程。以賴清德及其執政團隊目前低迷的政治能量,要問的是,你們準備好即將面臨的這場茶壺風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