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在美國對等關稅稅率於8月7日正式實施後,各國仍積極與美國政府協商已降低關稅稅率,除了歐盟與中國達成框架協議外,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也在8月22日表示,自9月1日起,將對符合現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美國商品免除關稅,這對於美、加二國未來的貿易談判必然會產生正向的效果。加拿大今年上半年對美出口1,982.24億美元,自美國進口為1,695.3億美元為美國最大出口國,美國第二大出口市場為墨西哥,金額1,681.7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加拿大對美貿易順差約為287億。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今年上半年為美國第三大進口來源國,輸美金額為1,674.79億美元較第一名的墨西哥2,643.83億美元差距有1000億美元,這也顯示,即使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時間繼續展延,美國此次對等關稅對中國輸美產品的影響已逐漸變大。除了對等關稅稅率外,美國政府也宣布對於長期實施的800美元(新台幣2.45萬元)以下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政策(de minimis exemption)將於8月29日終止,這對於從中國業者出口至美國的小額包裹必然產生極大的限制。
政府應注意非美市場面對中國低價傾銷的威脅
隨著美國對於中國加徵的對等關稅效果逐漸擴大,對處於生產過剩的中國廠商而言,必然缺少了一個最大的消費市場。在這些中國廠商短期無法減產的情況下,其會將原本出口至美國的產品轉而輸出到歐盟、日本、南韓或台灣等非美的較高所得國家,此時,這些國家的廠商將會面臨中國廠商低價傾銷以及破壞市場價格的行為。因此,在各國政府均聚焦在討論輸美關稅能否降低之際,中國對非美國家的低價傾銷問題,也值得政府關注。
以我國為例,中國產品低價傾銷對我國廠商的影響有二。首先,對我國出口廠商而言,在美國加徵對等關稅後,我國政府已提出要協助廠商分散國際市場的對策,然而,對於已經在歐盟等非美市場的廠商而言,雖然廠商們無須擔心美國對等關稅的直接影響,但是,這些廠商必然會面對更多中國廠商在其他非美市場的低價競爭。對於許多中國廠商而言,相較於無法賣到美國,對等關稅可能促使中國廠商更有誘因在非美市場降低價格銷售,少賺總比賣不出去好,因此,政府除了要關注我國輸美廠商受對等關稅影響之外,也應該注意中國傾銷對其他非美市場台商利潤的衝擊。
財經部會必須關注對等關稅對內需市場的間接衝擊
其次,對我國內銷市場的廠商而言,在經濟部管轄的產業園區中,存在許多從事國內市場銷售的本國製造商,這些製造商所包含的產業面向相當廣泛,例如,木質地板、手工具或水五金等廠商,這些廠商看似在國內市場銷售而不會受到美國關稅的衝擊,但是,若中國產品大量傾銷至我國國內市場,則對內銷市場的廠商而言,仍會因為中國產品的低價傾銷而導致其生產量減少與利潤降低的結果。近期中國低價傾銷最顯著的例子是啤酒,中國啤酒透過低價傾銷,在台灣市場的市占率從2020年的16.4%,到2025年第一季已達36.1%,低價傾銷的問題直到今年才受到正視。
行政院可主動了解廠商面對的傾銷衝擊
更重要的是,許多產業園區的廠商可能因不知道如何向財政部提出反傾銷調查,而受到中國商品傾銷的傷害。因此,行政院有比要請財政部與經濟部就因美國對等關稅而受到中國商品低價傾銷的廠商提出反傾銷調查的相關諮詢,以避免國內業者與從業員工受到傷害。
由上述討論可以知道,美國對等關稅除了對輸美廠商產生直接的損害外,也會使得非美市場或國內市場的廠商因中國廠商擴大傾銷,而受到衝擊,因此,除了行政院談判團隊持續與美國進行談判外,財政部與經濟部也應該主動了解中小企業受到中國低價傾銷的影響程度,這樣才可以提供中小企業或內需產業公平競爭的環境,維持市場的競爭秩序是政府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