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勝利日」前夕加速西藏的內殖民化
中國近年在西藏的統治策略兼具地緣政治與控制雙重面向。東方IC

|即時

中國在「勝利日」前夕加速西藏的內殖民化

mirror-daily-logo

2025/09/01 06:40:00

湯名暉/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202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圖博被劃歸為西藏自治區的60週年,值此時刻,中國預計於9月3日舉行閱兵慶典,中共高層提前在8月底赴西藏視察。在南亞地緣情勢緊張之際,中國陸續提出水壩在內的各項基礎設施,在高度民族主義氛圍下,中國極力宣示其在西藏的歷史正當性與治理成果。
然而,中國近期在西藏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與基礎建設,從雅魯藏布江「超級水電」工程、新藏鐵路與川藏鐵路的戰略鋪設,到邊境小康村建設與軍事部署,並不是從在地發展出發,反而展現出強烈的地緣戰略意圖和內殖民色彩,服務於政權穩定的目的。

一、「勝利日」前夕鋪墊宏大敘事

中國近年在西藏的統治策略兼具地緣政治與控制雙重面向,以經濟發展和基礎建設之名加強對高原邊疆的整合與利用,同時透過軍事壓制、人口社會工程與文化同化來鞏固其統治秩序。近期在「勝利日」的宏大敘事下,不只是編織歷史,更是反應中國內殖民治理的複雜性,以及作為地緣政治角力的工具。
中共高層在「勝利日」前訪問西藏,不僅意在強調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歷史連續性,更借此宣示其對邊疆治權的正當性。習近平在拉薩發表談話,強調「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官方敘事藉由抗戰勝利的愛國主義氛圍,將西藏60年的巨變描繪為中國領導下「和平解放」與「現代化發展」的成果。
西藏問題具有獨特的歷史與政治脈絡,中國在表面上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賦予藏族,包括宗教信仰自由。但事實上,中共對藏政策很快轉趨強硬,在西藏造成嚴重破壞。進入改革開放時期,西藏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一系列經濟基建項目和漢族移民湧入,引發內殖民化的問題。

二、發展西藏是為地緣政治訴求

過去十餘年,中國在西藏大規模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涵蓋鐵路、公路、水利和城鄉建設等領域,其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官方將此描繪為「西藏跨越式發展」的證明,聲稱要讓「團結線」,「幸福路」通達高原的每個角落。然而,這些建設不僅是經濟考量,更服務於國家對邊疆的地緣戰略整合與內殖民化的控制。
鐵路與公路方面,中國在 2006年完成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結束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在「十四五」期間(2021–2025),中國進一步投入約300億美元用於西藏基建,包括新建高速公路、升級國省幹道等。官方計劃到2025年實現西藏高速公路里程超過1,300公里、公路總里程突破12萬公里。
中國更雄心勃勃的是鐵路布局,目標到2025年區內鐵路營運里程達4,000公里,2035年達5,000公里。最新規劃的新藏鐵路則連接新疆和西藏,路線從新疆和田出發,經阿里地區日土縣附近抵日喀則市,預計里程約2,000公里。新藏鐵路將沿219國道走廊,平均海拔超過4,500公尺,穿越崑崙、喀喇昆侖、喜馬拉雅等山脈冰川,其部分路段緊鄰中印實控線(LAC),被視為加強中印邊境西段兵力投送和資源運輸的要道。

三、基礎建設是內殖民化的統治技術

儘管官方以經濟效益和改善民生宣傳鐵路建設,但其背後的地緣戰略動機不言自明。將西藏編入全國高速交通網絡,並且綁定兩個不穩定的邊疆地區。既便利物資人員流動,也為軍隊快速部署提供交通關鍵基礎設施,加強對少數民族和邊區的控制。
在交通幹線延伸的同時,邊境鄉村建設也成為關鍵一環。2017年起,中國集中力量在西藏實施「邊境小康村」建設計畫,投入巨資於邊境的628個村莊,改善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實則從生活世界刨去文化根柢,以基礎建設重建不自由的異托邦。
實際上這些基礎建設的政治目的,是通過改善邊民生活來穩定邊疆人口,鼓勵他們扎根邊境成為國家界樁,同時潛移默化地將國族意識灌輸到每個村寨。這種在邊境地帶加強基礎設施和定居點的做法,如同歷史上的屯墾與長城,在地緣政治上意在鞏固對邊界實際控制權。

四、水資源戰略牽動南亞生命線

除了交通網絡,中國近年也把西藏豐富的水能資源納入國家能源版圖。喜馬拉雅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雅魯藏布江更是南亞數億人口的生命線。中國在雅魯藏布江下游,接近中印邊界「大拐彎」處,規劃建設世界最大規模的水電開發工程,投資高達約1,700億美元,裝機容量將超越三峽大壩。
0dc09810-54bd-4145-a712-e1827c73e62d-w2400_2025-08-28.webP
西藏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鳥瞰圖,此處將規劃建設世界最大規模的水電開發工程。東方IC
2025年7月官方宣布這一「超級水電站」正式動工,計畫在50公里河段內興建五座大壩,利用河流落差(約2,000公尺)分級發電,預計2030年代中期陸續發電。中國宣稱該項目將提供清潔能源、帶動就業並刺激西藏經濟。
此計畫在國際上引發高度關切,印度和孟加拉等下游國憂心中國壩控上游水源可能危及其水資源安全。印度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所稱「藏南地區」)官員警告,大壩可能攔截高達80%的河水流量,導致印側河段乾涸,同時增加下游阿薩姆等地氾濫風險。
儘管中國外交部聲稱將採用「潞水式」,即不改變河道自然流向的發電方式,並與下游國分享水文資訊以減輕疑慮,但由於缺乏透明度,此工程仍被質疑具有潛在戰略用途。中國可藉關閉閘門來「斷流」下游作為施壓手段,如同中國在中南半島控制湄公河,使水資源成為地緣政治的工具。
這一系列的水利措施,還為滿足中國飢渴的算力,包括未來的量子運算以及當前的人工智慧所需電力。深掘的坑道更能抗擊核武,將運算中心隱匿於高原之下,成為難以攻破的算力中樞。

五、高原軍備化加速內殖民腳步

隨著高原交通運輸和基礎建設改善,解放軍在西藏的力量投射能力明顯增強。在航空領域,西藏已建成或在建多座軍民兩用機場,包括拉薩貢嘎、日喀則和平、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昌都邦達等,並新建定日(聶拉木)機場和達木夏(當雄)機場作為前沿空軍基地。
即便有先進的基礎設施,內地調防高原的漢族官兵仍普遍遭遇高度適應不良。2020年加勒萬衝突期間,大量解放軍士兵因高原反應而戰鬥力受限,這促使中國開始在藏招募更多本地藏族青年入伍,認為他們更適應高海拔環境。
2021年中國通過《陸地邊境法》,強調要加強邊境基礎設施和「邊民守邊」機制,為軍民融合的邊防治理提供法律依據。政府也下令學生從13歲起接受軍事預備訓練,並放寬藏族青年徵募年齡至26歲,以增加高原部隊的本地兵源。形成有人煙、有組織的「第二道防線」,必要時可成為後勤支撐網絡。
如今在達賴與西藏海外政府問題未解之前,中國加速發展西藏,吸納藏族充實高原部隊,塑造「驅策被殖民者為宗主國戍邊」的現代模式,對於當地的文化影響甚鉅。此一模式也與「一帶一路」高度相仿,差異僅在於施行者與對象是否同屬一個國家框架之內。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