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台灣正在研發的長程反艦巡弋飛彈是什麼東西?
台灣正在發展新型的長程反艦飛彈,可能以國造的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為主要的技術基礎。圖為雄二飛彈發射畫面,圖片由軍聞社提供

|即時

紀永添專欄:台灣正在研發的長程反艦巡弋飛彈是什麼東西?

mirror-daily-logo

2025/09/02 06:50:00

紀永添/軍事研究者
日前國防部公布2025年上半年的「國防產業發展條例」列管清單,內容包含將採購部份零件,供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使用,間接證實了過去的傳聞,台灣正在發展新型的長程反艦飛彈。只是國防部並未透露更多的消息,外界只知道軍方曾在2021至2022年間,編列了8億台幣預算,以「戟鋒專案」為名,委託中科院進行研發。可能以國造的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為主要的技術基礎,並參考美國的AGM-158B增程型聯合空對面遙攻飛彈(JASSM-ER),進行改良。但這樣的說法,反而更添迷霧,因為AGM-158B是一款空射型的對地攻擊武器,並非反艦飛彈。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雖然以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的改良計畫為掩護,但兩者之間其實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未來這款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到底是空射型還是岸置型,性能如何,都令人好奇。

反艦型的戰斧巡弋飛彈

其實利用長程巡弋飛彈來反制水面艦艇,並不是什麼新的發展,戰斧巡弋飛彈一開始研發時,美國海軍就提出了反艦的需求。最早服役的Block I分為兩種,攻陸型的BGM-109A能攜帶核子彈頭,進行戰術核子打擊,攻擊的範圍包括地面與水面目標。而反艦型的BGM-109B則配備傳統的高爆彈頭,並採用改良過的魚叉反艦飛彈尋標器,以反制蘇聯的大量水面艦艇。當時反艦型的BGM-109B射程大約只有450公里,以今日的標準來說,並不算出色,但在那個時代,已遠遠勝過一般的反艦飛彈,讓美軍有能力從遠方逐步削弱蘇聯艦隊的作戰能力。隨後的改良型戰斧巡弋飛彈,主要在發展攻陸能力,但隨著科技的進步,Block IV構型已同時具備攻陸與部份的反艦能力,可利用紅外線影像比對的方式,鎖定海上的移動目標,讓戰斧巡弋飛彈的運用更具彈性。
具備部份反艦能力的戰斧Block IV巡弋飛彈,曾在2015年由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紀德號(USS Kidd)進行試射,並透過空中戰機提供遠方靶艦的最新位置,成功命中目標。由於最大射程高達1600公里,又能部署在配備垂直飛彈發射器的艦艇上,讓美軍擁有極大的反艦優勢。只不過近年來中國大舉擴張軍備,大批新型水面艦艇不斷下水,在西太平洋的美軍第七艦隊,面對解放軍已無優勢,讓美國感到芒刺在背,威脅更勝冷戰時期。為了進一步嚇阻中國,美軍開始積極強化反艦能力,首先將部份舊型的戰斧巡弋飛彈送回原廠,升級成Block V型。其中用於反艦的Block Va,配備新型的導航與尋標器,能更有效反制水面艦艇,最大射程超過1600公里,成為遠距打擊利器。另一方面又投入發展空射型的長程反艦飛彈(LRASM),形成海空攻擊的新搭配。
螢幕擷取畫面 2025-08-28 151618_2025-08-28.jpg
戰斧飛彈改良第4型,配備主動雷達尋標器,能有效增強戰斧Block IV打擊陸地與海面上移動目標的能力。圖片摘自洛馬公司網站
跟戰斧巡弋飛彈一樣是次音速武器的LRASM,就是以AGM-158B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因此LRASM的軍用編號為AGM-158C,說明了兩者的關係。LRASM的最大特點是具備匿蹤外型,在進入末端攻擊模式時,還能低空掠海飛行,所以敵艦上的防空雷達很難發現LRASM來襲。同時最大射程超過900公里,並能設置多個轉折點,使敵艦難以猜測LRASM會從哪一個方向來襲。目前除了F/A-18E/F艦載機可以掛載外,B-1B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也能利用內部彈艙與外部掛架,一次攜帶高達36枚,打擊火力驚人。另外正在逐步服役的F-35匿蹤戰機,若以內部彈艙攜帶LRASM,將形成全匿蹤的打擊組合,讓水面艦艇的防空飛彈系統,更難有效反制。未來戰斧Block Va與LRASM將會成為美軍的反艦主力,這說明了為什麼台灣也想研發新型的長程反艦巡弋飛彈。
雖然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發展過長程反艦巡弋飛彈,不過台灣軍方長期使用美式裝備,也常仿製美製武器,因此美國的發展方向,可以做為一些參考。就目前來看,最有可能的方式,是把攻陸用的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裝上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的巡標器,成為長程反艦巡弋飛彈。值得注意的是過去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採用雙尋標器,除了主動式雷達導引外,還有紅外線尋標器,因此彈體頭部有一個特殊突起物,是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的最大外型特徵。採用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可以強化鎖定目標的能力,近年來也進行過尋標器的升級,中科院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紅外線影像比對能力,做為長程反艦巡弋飛彈的尋標器,與美軍戰斧Block IV巡弋飛彈的反艦方式有些類似。再搭配原有的慣性導航與全球定位系統,達到長程飛行後識別目標的能力。

阻止中國航空母艦從東部海域逼近台灣

而戰斧巡弋飛彈的最大弱點,在於飛行速度較慢,也沒有匿蹤能力,因此容易被防空飛彈攔截。特別是今日的艦上防空系統,幾乎都有長、短程防空飛彈,與近迫武器系統,反艦型的戰斧巡弋飛彈要闖過重重關卡,難度較高一點。中科院似乎想要仿效LRASM,採用匿蹤外型的設計,不過這代表要重新設計整個彈體的結構與配置,恐怕是個不小的工程。而且採用較簡潔的匿蹤外型,有可能要犧牲一些燃料空間,損失一些射程。不過目前增程型的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最大射程已達1200公里,即使射程縮短一些,還是可以接受。只是增程型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的彈體較大,應該不太可能像LRASM一樣,發展出空射型。不過國軍正如火如荼地發展可由IDF掛載的空射型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或許兩者可相輔相成,形成台灣的遠距反艦武器組合。
1080px-A_LRASM_at_NAS_Patuxent_River_2015_Aug._12,_2015_2025-08-28.jpg
AGM-158C 遠程反艦飛彈
台灣海峽的最窄處只有130公里,而最寬處也就400多公里,因此這種長程反艦巡弋飛彈,並不是要用於台灣海峽上。最主要的戰術價值,在於阻止中國的航空母艦從東部海域逼近台灣,國軍擁有射程越長的反艦武器,中國的航空母艦就必需離台灣越遠,以避免遭到飛彈偷襲。這會迫使艦載機消耗更多的油料,影響其滯空作戰能力。同樣的情況,也能威脅中國的兩棲突襲艦,這是解放軍投射快速突擊部隊的關鍵平台,能操作武裝攻擊直升機,壓制國軍的地面防禦部隊,並掩護運輸直升機進行機降,奪取重要的戰略據點。由於直升機的速度更慢,航程更有限,如果中國的兩棲突襲艦被迫遠離台灣的周邊海域,那不只無法施放兩棲登陸載具,進行搶灘。武裝攻擊直升機與運輸直升機的空中突襲也會更困難,中國的海軍艦艇將無法發揮近距離打擊優勢。
此外,台灣若獲得長程反艦巡弋飛彈,將能大幅向北、向南延伸打擊範圍,進一步封鎖台灣海峽。這有兩個重要意義,首先是解放軍自知現有的兩棲登陸載具數量不足,因此規定渤海等地的大型渡輪,在設計建造時就要預留未來協助軍事運輸的空間。中國每年在東南沿海進行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演習時,都可以看到這些民用渡輪南下,參與裝載士兵與車輛渡海的訓練。甚至之前還曝光,中國建造了配備大型跳板的駁船,很可能是用來讓民用渡輪卸載攻台部隊,想利用跳板越過不適合登陸的海灘,讓裝甲車輛能直接駛入台灣的公路系統。所以這些民用渡輪已成為對台灣的重大威脅,如果可以在這些渡輪南下,進入台灣海峽之前,就先摧毀這些會轉為軍用的民船,將能破壞中國的攻台計畫,同時也可確保解放軍沒辦法利用這些渡輪,當成後勤支援工具。

拒止增援的解放軍軍艦

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會調動北部戰區與南部戰區的海軍,到台灣周邊海域來支援封鎖任務或發動佯攻。國軍如果擁有長程反艦能力,就能反過來搶先封鎖台灣海峽與周邊海域,阻止北部戰區與南部戰區的海軍參戰。當中國的水面艦艇不能太靠近台灣的周邊海域,就代表解放軍的海軍艦隊與海上民兵船,必需擴大封鎖範圍,讓封鎖台灣的工作變的更加困難。一旦要封鎖的區域變的更大,漏洞就會越多,讓國軍的護航艦隊可以趁機突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為了要達成封鎖與阻止盟國馳援台灣的目標,不只持續在興建更大型的驅逐艦,也早就配備了鷹擊-18與鷹擊-100長程反艦巡弋飛彈。而排水量破萬噸的055型驅逐艦,也試射成功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飛彈,對國軍造成非常嚴重的威脅,因此台灣必需發展長程反艦巡弋飛彈,做為反制手段。
tj_R_oRX2ArP04xnGDEu4EDwMrOnDt8R9Neo9vTXqPY_2025-08-28.jpg
055型驅逐艦試射成功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飛彈,對國軍造成非常嚴重的威脅。圖片摘自網路
中國的鷹擊-18很可能是改良自俄羅斯的技術,仿製外銷版的口徑(Kalibr)反艦巡弋飛彈而來。這款飛彈的最大特點,是採用混和式的動力系統,先讓飛彈以次音速的巡弋模式飛行,以獲得最大的續航力,等到攻擊時,再以火箭引擎讓飛彈加速,變成超音速反艦飛彈。這種設計讓鷹擊-18擁有600公里的射程,又不易被攔截。至於鷹擊-100則是長劍-10巡弋飛彈的反艦版,長劍-10的技術一般相信是來自烏克蘭,中國再進行局部改良。鷹擊-100雖然全程以次音速飛行,但射程高達800公里,被認為是中國反制美國航空母艦的重要武器。而目前最受外界矚目的鷹擊-21,是以彈道飛彈做為載具,搭載高超音速滑翔體,以達到5倍音速以上的速度,最大射程更是超過1500公里。這幾款新一代的反艦飛彈,讓解放軍的水面攻擊能力大增,絕不可忽視。
隨著中國對外擴張的野心越來越明顯,西太平洋的情勢也變的更為嚴峻,各國都選擇研發或外購反艦飛彈,來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比如菲律賓向印度採購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反艦飛彈,越南量產自製的VCS-1岸置反艦飛彈,日本則以12式岸置反艦飛彈為基礎,研發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巡弋飛彈,可能也會同時擁有攻陸與反艦能力。台灣軍方選擇在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長程反艦巡弋飛彈,是很合理的方向。只是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的彈體較為龐大,除了發展岸置型,是否能裝入自行研發或外購的垂直飛彈發射器,成為新一代主力艦或輕型巡防艦的標準配備,可能會是比較大的問題。如果能像戰斧巡弋飛彈一樣,整合到垂直飛彈發射器裡,而不必再採用龐大的發射箱,那在使用與填裝上會更簡便,並大幅提升嚇阻力。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