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軍事研究者
日前國際知名媒體CNN報導台灣藝人集體逃避兵役的醜聞,並探討台灣兵役制度的問題,同時也訪問曾經來台協助我方訓練的美軍教官,點出國軍後備部隊武器老舊、訓練不足、戰力堪慮的情況。國防部長顧立雄在回應時表示,隨著推動新制14天教召,逐步改善訓練內容,為後備部隊採購新型武器,情況已有大幅改善。平心而論,CNN的批評有憑有據,的確點出了國軍的大問題,而顧立雄部長說的也是事實,國防部已經做了不少努力,在這次漢光41號演習中,看得出明顯進步。但冷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華民國從最早計畫反攻大陸,籌組百萬後備部隊,到這數十年來防範中國武力犯台,擁有龐大動員系統,最後卻被批評後備戰力不堪一擊。這背後除了官僚系統,虛應故事的弊端外,國軍本身的戰略規劃,視後備部隊為雞肋,也是關鍵原因。
資源排擠,陸軍無法採購新型武器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台灣的建軍優先順序是「制空、制海、反登陸」,原因在於台灣是個海島,若能掌握制空權、制海權,就能阻止敵軍渡海。即使敵軍勉強橫越台灣海峽,也會損失慘重,國軍只要在灘頭消滅登陸的剩餘敵軍,就能贏得勝利,對防禦方來說,這是最有勝算的戰略。在這種思維下,負責奪取制空權的空軍,獲得最多的國防預算,其次是能保護周邊海域安全的海軍,而最後進行反登陸作戰的陸軍,則敬陪末座。在資源排擠下,陸軍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採購新型武器,不只主力戰車、自走砲與傳統火砲,落伍而老舊,甚至連後勤車輛與通訊系統也嚴重不足。當現役的陸軍部隊,處境都如此艱難時,後備部隊的情況如何,已不難想像,只能接收主力部隊所淘汰的二手武器,也沒有足夠的經費進行訓練,多年下來終於形成了今日的情況。
除了預算排擠的問題外,國軍一直以來都認為台灣的地理環境,不適合進行長期的地面作戰,也是後備部隊不受重視的另外一個因素。畢竟台灣這個海島,面積本來就不大,又有高聳的中央山脈貫穿全島,只剩狹小的西部平原地區比較平坦一點。這樣的地形不只限制地面部隊的活動能力,也完全沒有縱深可言,難以防禦部署,一旦敵軍成功登陸,突破第一道防線,台灣的守軍將會退無可退。不像擁有廣闊國土的國家,能構築多道防線,防守部隊在撤退以後,還能在下一道防線集結重整。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認為,如果敵軍已在台灣順利登陸,並建立灘頭堡,甚至奪取重要的機場與港口,那勝負已定,沒有必要再打下去。所以後備部隊的功能很有限,即使召集再多的後備軍人,也難以扭轉戰事,最多就是用來維持戰時的社會秩序,並疏散一般民眾。
台灣四面環海也是另外一個弱點,這代表周邊沒有與友好國家接壤,戰時容易遭到敵方封鎖。在島內儲存的能源、彈藥、糧食等物資都有限的情況下,台灣很難進行持久戰。不像烏克蘭在戰事爆發後,可以從連結鄰國的陸路,源源不斷獲得補給。這代表台灣即使能夠動員大量後備軍人,編成的後備部隊也能成功抵擋敵軍推進,還是會很快耗盡資源,在缺乏後勤補給下,無法繼續作戰。更不用說在沒有電力、汽油、糧食與民生必需品的情況下,台灣社會能支撐多久,反而有可能會陷入混亂中,根本無法再支援後備部隊作戰。友邦即使願意支持台灣,在地理環境限制下,恐怕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那既然如此,國防資源又有限,當然優先投資常備部隊,強化陸海空三軍戰力,後備部隊變成聊備一格,甚至還成為了人球,在陸軍與全動署之間被踢來踢去。
最後一點,是台灣西部平原地狹人稠,幾乎全是住民地,萬一在這些城鎮爆發地面戰,平民來不及撤離,死傷恐怕會非常慘重。更有許多人認為,台灣的面積如此狹小,戰時沒有前線、後方之分,根本無法大規模疏散一般百姓,到較為安全的地點,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城鎮戰是非常危險的。而台灣的多數後備部隊,都是編成縣市後備旅,主要的守備位置就是人口稠密的地區,如果最後真的動用到縣市後備旅禦敵,那這種最壞的情況就會成真。也因此台灣社會對於城鎮戰的看法非常分歧,有人認為這是嚇阻中國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人認為無論如何都不能進行城鎮戰,這是台灣無法承受的破壞。這也導致國軍在強化城鎮戰訓練時,態度低調,許多人覺得這樣的戰術根本不可行,仍然認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灘岸決戰的規劃,才是最符合台灣需求的方案。
進入城鎮戰,先進武器優勢消失
這樣的意見分歧,不只出現在國軍高層或社會內部,近年來台灣多項重大軍購案被美國否決,也反應出雙方對台海防衛計畫有不同看法。美國一直強烈建議台灣應採取不對稱作戰的方式,發展小型、分散、不易被敵方摧毀的戰力,不要追求大型、昂貴的武器,因為兩岸的資源規模差距太大,陷入軍備競賽對台灣非常的不利。而利用台灣早已擁有的龐大動員系統,強化後備軍人戰力,為城鎮戰做好準備,是國軍立刻就能做,並且能快速發揮嚇阻力的方法,也符合不對稱作戰的精神。美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思維,來自多場戰爭的血淚教訓,美軍雖然擁有壓倒性的海空軍戰力,但在越戰與阿富汗戰爭中,都鎩羽而歸。戰後檢討為什麼會失敗,答案是一旦進入叢林或城鎮中作戰,先進武器的優勢就會消失,再強大的國家都受不了漫長的戰事,只能黯然撤軍。
美國記取了自己這個世界霸主,是如何被小國擊敗的經驗,建議台灣仿效類似的戰術,採取不對稱作戰策略,以嚇阻中國的步步進逼。所以美國要求台灣採購符合這種戰術觀念的新武器,之前援助台灣的軍事物資中,多數也是提供給地面部隊的裝備,同時派遣安全合作旅的教官來台協助訓練,幫助修改後備部隊的教召課程。對台灣而言,美國提供的建議非常寶貴,畢竟美軍是實戰經驗極為豐富的部隊。再進一步來看,美國海空軍能提供強大的空中火力支援,但美軍的地面部隊仍在多場戰爭中陷入苦戰。而中國的海空軍實力仍比不上美軍,兩岸又隔著台灣海峽,解放軍要進行空中火力支援更為困難,在夜戰方面也遠不如美軍。台灣的地面部隊雖然在白天,容易受到中國戰機的空中壓制,但到了夜晚,情勢會變的對我方有利,這一點是國軍的關鍵優勢。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中國的部隊規模雖然龐大,台灣無法相比,但解放軍必需渡海攻台,在兩棲載具數量有限下,初期能送上岸的部隊數量不會很多。如果台灣有充足的後備部隊,在戰事初期,國軍會擁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再加上我方部隊熟悉地形地貌,在夜幕的掩護下發動反擊,對剛剛登陸,缺乏重武器,後勤支援與防禦工事都還未建立的解放軍部隊,會很有威脅性。但前提是國軍要擁有足夠的後備部隊,並且能在戰時立即動員,才能發揮人數上的優勢。而且這些二線部隊,也要擁有一定的戰力,才能有效牽制敵軍,協助主戰部隊反擊。過去認為後備部隊戰力差,在戰時難以發揮功用,其實是倒果為因,先是未給予充足的資源與訓練,導致後備部隊戰力低落,再以戰力低落為由,不重視後備部隊。這樣的惡性循環,是導致後備制度崩壞的主因。
避開城鎮戰幾乎是不可能的
至於台灣的地理環境不適合地面作戰,這是事實沒有錯,但近年來城鎮戰已是各國部隊訓練的重要課程,因為實戰經驗發現,要完全避開人口稠密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美軍在伊拉克、阿富汗這樣的國家作戰,依然有很高的比例是在城鎮中交火。過去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地面主戰場都在歐陸平原,這裡也是冷戰時期雙方對峙的重要地區,所以西方世界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戰術思維,都是想定以機械化部隊在大平原作戰。但這種觀念,已隨著近年來戰事的多樣化,特別是反恐戰爭的爆發,而有了大幅度的改變。特別是近期的俄烏戰爭,即使戰場是在東歐大草原上,雙方的機械化部隊常在地廣人稀的開闊地作戰,但也有不少的戰鬥是在城鎮中發生。這說明即使是在東歐大草原上,城鎮戰一樣會發生,國軍部隊想迴避城鎮戰,幾乎是不可能的目標。
當然,城鎮戰很容易造成平民死傷,因此疏散是很重要的課題,台灣西部平原的確地狹人稠,但別忘了台灣西部平原狹小的原因,在於中央山脈占地廣大,有許多的山坡地。這些山坡地有不少的小型鄉鎮,也有基礎的民生設施,只是政府從來沒有想過,在戰時將一般的平民,從平原地區撤離到山坡地上。以中立國瑞士為例,這個建立在阿爾卑斯山上的內陸國家,一樣有平原狹小,境內高山橫亙的問題。瑞士維持中立的方式並不是放棄國防,而是建立一支強大的陸軍,並擁有完善的後備動員制度。在戰時瑞士陸軍會先退入阿爾卑斯山中,倚靠險峻的山勢作戰,同時也有撤離平民百姓,進入山區避難的規劃,還在山區儲存了充足的戰備物資,可維持政府與部隊的運作。瑞士把自身環境的不利缺點,變成了防衛的重要優勢,非常值得一樣多山的台灣參考。
瑞士將阿爾卑斯山打造成自己的戰略縱深,並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並不是瑞士窮兵黷武,挑釁好戰。相反的,瑞士一直被認為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瑞士政府靈活的外交折衝,也讓瑞士躲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瑞士建立一支具備嚇阻力的部隊,是提供最後一個選擇,以備不時之需。台灣也是一樣,陸委會有陸委會的職責,國防部有國防部的任務,陸委會負責與中國對話,釋出善意,爭取最大的和平機會,國防部則負責建立一支可靠的部隊,在退無可退時,可以保家衛國。國防部不需要做陸委會的工作,要不要在最後動員後備部隊,進行國土防衛作戰,是三軍統帥與台灣社會的抉擇,不是國防部可以決定的。國防部與相關部會要考慮的,是做好後備部隊的訓練,妥善規劃物資儲備,並儘快思考如何在戰時安全撤離戰區百姓,這才是戰訓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