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澄指出作用機制與「老化七大支柱」相關,喝咖啡能降低發炎、改善壓力適應、代謝與蛋白質恆定性等,咖啡中的咖啡因與綠原酸皆有參與。吳易澄解釋說,過去二十年、跨地域與族群的多個大型研究與統合分析,皆指出規律咖啡攝取與較低的全因死亡率相關,且在男女與多族裔均成立。
另外,J形劑量反應代表少量即有益,一天2至3杯最明顯,再往上則會趨緩甚至不增加。咖啡不只關乎「活多久」,更關乎「活得好」,包含記憶、情緒、體能與脆弱度的維持。吳易澄透露,咖啡好處更涵蓋心血管、腦中風以及呼吸系統,甚至在肝癌、黑色素瘤、結直腸癌等部分癌症呈現保護趨勢。
吳易澄接著說,去咖啡因咖啡在多數研究仍見全因死亡下降,但幅度通常小於含咖啡因咖啡,顯示「咖啡因+非咖啡因成分」可能共同貢獻。咖啡建議一般成人以一天2至3杯,為最常見地與最低死亡風險相關。運動日可採「分次小量」於訓練前30至60分鐘飲用,以穩定專注與自覺疲勞感。另外,沖煮方式現磨、手沖、義式、即溶皆可見好處;不過未過濾(如某些煮法)可能含較多二萜類,對血脂敏感者宜留意。
不過,吳易澄建議不要抽菸,以免干擾咖啡的保護感應,也不要在咖啡中加入過量糖、奶精、糖漿,恐增加熱量與代謝負擔,建議選黑咖啡或低糖低脂搭配。另高齡者咖啡因清除率可能下降(約三成),更需留意心悸、睡眠、焦慮與腸胃反應。建議早上或中午前飲用、由少量開始(半杯~一杯),視睡眠與心血管反應調整;服藥者請與醫師、藥師討論
咖啡也可以抑制過度發炎、提升環境變動下的穩定性、支持能量與蛋白品質控制、降低損傷身體累積,更可以抗老。建議在固定時間喝一杯咖啡,再搭配運動、足量日光,以及攝取蛋白質,與咖啡的代謝、抗發炎效益互補。如果出現入睡困難或是淺眠,建議把最後一杯提前2至4小時或是減量。
不過,醫師提醒,基因、腸道、肝腎功能、藥物交互作用與焦慮傾向,都會影響最佳劑量。喝咖啡過量的話也會導致焦慮、心悸、胃部不適、失眠等;遇到「頭腦興奮但身體疲憊」時,應減量或休息。孕期、嚴重心律不整、未控制的高血壓、胃潰瘍、對咖啡因高度敏感者,需專業評估,而部分藥物可能與咖啡因代謝路徑重疊,請與醫師或藥師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