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這個夏天對執政的民進黨來說肯定不太好過,而整個台灣,也在美國關稅壓力與國際局勢的不確定中,感到迷茫。罷免案全軍覆沒,核三公投結果同樣帶來壓力,這些不只是政治操作的失利,而是社會對政府信任的警訊。選民已經用行動表達了意見,不論是對能源政策的質疑,還是對政治對立的不耐,民意給出的答案很直接:台灣不能繼續這樣沒有方向。
問題是,執政黨還願不願意聽不同的聲音?沒有投給民進黨的人,同樣是台灣人。這些人或許不同意執政路線,但絕不代表他們不理性,更不是希望台灣變糟。台灣民意的特質一直很清楚:不論支持哪一黨,只要政治人物做得太超過,人民就會用選票教訓。罷免案的全面失敗就是最好的例子,人民不是全面擁抱在野黨,而是清楚看穿這場行動的理由有多牽強。
支持執政黨的媒體與評論員,其實已經開始提出建言。有人認為政策不是不好,但宣傳不足;有人提醒總統的人設需要重新獲得認同;也有人直白指出,賴清德政府上任一年多,仍沒有拿出足以安定人心的具體成果。這些聲音,有溫和也有尖銳,但本質都是提醒:民進黨必須承認,執政表現沒有達到社會期待。
曾經以「清廉、勤政、愛鄉土」為號召的民進黨,是否還記得自己如何在2008年大敗後,靠著反省與修正,逐步重建信任,最終重返執政?當年能重新獲得人民支持,正是因為願意聆聽來自同溫層之外的聲音。如今若選擇把所有批評視為攻擊,把「反對」等同於「不是自己人」,那麼,民主就會一步步被壓縮成只有自己人的同溫層。
尤其在當前國際環境下,台灣面對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嚴峻。川普政府推動交易型外交,美國支持背後是利益計算;中國則持續透過軍事、經濟與外交施壓。這些挑戰不會因為台灣內部的口水戰而減輕,反而會因為缺乏共識與方向而更加危險。如果執政團隊依舊困在「我們對、他們錯」的邏輯裡,只會讓台灣更顯孤立。
領導人能否為了國家放下自我,這是台灣此刻最需要的政治智慧。韓國總統李在明在川普面前的恭敬態度,或許在外人看來卑微,但他換來的是韓國的利益。他甚至說過,為了國家,他願意下跪。這不是自貶,而是格局。其實,台灣歷史上也有例子。李登輝總統曾說過:「我是『不是我』的我。」他願意把自己的理念放在國家利益之後,跳脫「非藍即綠」「非統即獨」的二元思維,正因如此,才能在動盪時代帶領國家開創新局。
今天的台灣,賴總統與民進黨是否願意展現同樣的胸懷?是否願意把心思放在如何重建人民的信心?這不是在野黨要不要配合的問題,而是執政者能不能誠心問自己:人民為什麼失望?
更值得注意的是,民調顯示台灣有超過四成民眾屬於中間選民。他們不喜歡黨派廝殺,不會因為口號而忽略電價壓力,也不會因為激情演說而忘掉國際現實。他們要的,只是穩定的方向與有能力的政府。這也是民進黨此刻最需要回應的主流聲音。
台灣社會已經清楚表達:沒有成績單,沒有方向,沒有共識,信任就會流失。罷免案的失敗與核三公投的落空,不是因為人民不懂,而執政黨也很清楚,民意這次不站在自己這一邊,並不是因為中共已經全面滲透,而是因爲政府沒有給人民更好的答案。
誠心希望賴總統能理解,任何民主社會必然有多元意見,人民發出的聲音,不可能純淨到沒有一點雜質。領導人願不願意忍受「刺耳的建議」,決定的不只是執政黨的命運,而是台灣能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繼續走下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