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不如預期,上週28日新內閣亮相,但內閣改組換16人,5位是部長,其他是次長,幅度並不大,之後,全黨「究」一人,把壓力集中在黨團總召身上,顯見賴卓體制的作風有軟有硬,來回應外界的批評。其中,企業家郭智輝從經濟部長離職,決定結束近500天的驚奇之旅,但走之前,揚言對影射他涉入綠電的國民黨桃園市議員凌濤提告,以捍衛他的清白。
這位企業硬漢從來沒在客氣,對新黨北市議員侯漢廷日前爆料「郭智輝部長在關稅公告當日停留宴席3小時」,郭智輝也委由律師提告。之後,侯漢廷於21日90度鞠躬道歉,承認未嚴謹查核,但郭堅持不撤告。
過去曾用「小白兔誤闖政治叢林」描述來自企業界的內閣閣員,不過,商場上打滾多年,火裡來水裡去,郭智輝不是省油的燈,是個狠角色才有今天的成就。郭不是小白兔,他是科技產業界虎虎生風的創業梟雄,對他來說,部長級薪水只是零頭,從政真的不是為了金錢,而累積聲譽、實踐理念與創造人生另一高峰才是重點。
企業家與部長的思維,處在不同頻率上,很難順利換軌。今年5月,郭智輝在老東家崇越集團旗下餐廳自費宴客,對企業家來說,邀請貴賓到家裡作客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對閣員來說,就會有利益迴避的疑慮。自費請客不違法,辦在自家餐廳就有增加餐廳名聲的疑慮。郭智輝一定覺得非常冤枉,自己出錢請客還要被質疑?對郭來說,開健康飲食餐廳是賠錢生意,那是社會企業,是為了良心,目的是推廣健康生活、回饋社會大眾。
這就是企業家與政務官之間思維的不同,企業家要的是盡全力提高績效、成本控制、擴大收益、永續經營,付出成本就要帶來收益。但政務官不一樣,政務官要兼顧理想與現實,提高經濟發展績效之餘,還要顧及執政路線、公平正義、階級平等、照顧弱勢、合理待遇等。利益迴避原則更是非常嚴格,資源不只是經費使用,還包括看不到的部長名氣、形象營造與聲譽威望。
不管哪一個黨執政都曾經邀請優秀企業家入閣,有別於過去的林信義、宗才怡、張善政等,郭智輝是創業型的企業家,絕大部分的時間裡,他的老闆就是自己,他不是高薪的打工族,更不是受命於某人的專業經理人。因此,面對有最終任命權的總統或閣揆,他的態勢跟其他首長不同,在立法院備詢的氣勢也不一樣,他有的是本錢可以瀟灑任性,應對自如,不亢不卑。
領導者經常預期企業家入閣可以幫政府注入新血,希望發揮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引入強者,激發政府變得更強。不過,政治畢竟還是一種專業,成功的企業家很難成為適任的閣員,政務與常務系統的幕僚背景多元複雜,再加上運作邏輯與理念的差異,很難大幅度轉動組織龐大的政府機器。除非跟美國川普總統一樣,直接參選總統讓自己成為王者,才有可能劇烈改變行政團隊,落實自己想要的政策方向。
在路線上,企業是純右派,追求營收才是唯一真理,若要談公平正義或整體社會發展,那一定要外部強力介入才會有公共性,例如:CSR、ESG。但,政府是左右共治,有些政策是左派思維,例如:健保、最高工時、最低工資、環境保護、多元性別、關稅保護等,有些是右派思維,例如:壓低關稅、促進自由貿易、產業自由競爭、促進資本積累、開發至上等。
有趣的是,左派思想家與革命家很多都是出身上層政商階級的高知識份子之後,馬克思就是,切格瓦拉也是。然而,過於理想的主張落實在公共治理,就會遇到困難,左派執政到最後經常向資本主義低頭。反過來說,以右派思維為主幹的成功企業家,進入政府體制,降低成本、利益至上的商場邏輯,註定水土不服,任期通常也不會太久。
適才適用是用人的基本原則,扎實的政治基本功才是決策與執行的根本要素。不過,手握最高權力的總統或閣揆,總以為成功企業家就會扭轉整個政府機器,有流量的網紅就會把PV(page view)和UV(unique visitor)轉化成對政黨的支持度或選票,那實在太過天真,執政想要抄捷徑,最後都淪為白走一遭。
郭智輝在惜別會中,吟誦詩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抒發心情。找企業家入閣總是帶來風風雨雨,而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不過,幻想通常很難甦醒,在權力最高峰的漩渦中,要能夠走出決策圈狹小的窠臼,看清楚情勢,的確沒有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