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賴清德總統近日宴請執政黨立委,特別提到三件近期困擾政府的挑戰:美國加徵關稅、大罷免案,以及颱風帶來的災損。總統形容這些都是「黑天鵝」事件。然而,若以嚴謹的國際政治經濟角度來看,這三者其實都不是黑天鵝,而是灰犀牛。
所謂黑天鵝,指的是極端罕見、完全不可預測、發生機率極低卻衝擊巨大的事件。但關稅、政治對立與極端氣候災害,哪一項真的是意料之外?美國共和黨對於自由貿易的反感,在川普重返白宮前,就已經明示共和黨政府將以貿易民族主義,以關稅來對美國的貿易逆差對象施壓,因此,即使關稅的範圍和強度無法完全掌握,但來自美國的貿易壓力並非全然意外。而大罷免和其結果,反映的是台灣政治高度對立,絕非突如其來的偶發事件。至於颱風所帶來的災害,更是在氣候變遷下幾乎每年都可能重演的嚴峻挑戰。
因此,這些都不是無法預測的「黑天鵝」,而是顯而易見、卻因習慣或意識形態而被忽視的「灰犀牛」。也就是說,這些風險本來就存在,若能更務實、更超前地準備,政府與社會其實有能力降低其衝擊。如果願意把視角從台灣內部的紛擾轉換到國際變局,就會發現近期美印關係生變,就是一頭顯而易見的灰犀牛,很可能衝擊台灣在內的印太區域互動。
川普政府對印度輸美商品大舉加徵 50% 的關稅,衝擊金額超過 870 億美元出口額的一半,至少 200 萬個工作機會受到威脅。而印度面對這種懲罰性措施,不是向美國低頭,而是用準備與中國加深經貿合作來反制美方的壓力。
表面上美國很強勢,但印度除了人口帶來的勞動力和市場之外,還握有很多人沒有注意的籌碼。例如,全球 IT 服務外包產業,印度長期佔據 45% 至 50% 的份額,是美國金融與科技產業高度依賴的外包夥伴。美國銀行、保險業、甚至矽谷的科技公司,都仰賴印度的軟體工程師與客服中心來支撐 24 小時的業務運作。這意味著,印度面對美國制裁時,並不像其他國家一樣無力反擊。
然而,正因為印度示意向中國靠攏來反制美國,台灣從美印的交鋒中,就應該看見契機。過去,美國企業在思考亞洲佈局時,往往會認為投資台灣,可能會有資料外洩到中國的風險。但這樣的疑慮,因為印度靠近中國,其實給了台灣新的機會。當印度跟美國的經濟出現摩擦。印度立刻全國轉向靠近中國,跨國企業看到印度的轉變卻不擔心資訊外洩;那麼,台灣為何需要被懷疑?
印度固然有龐大的人力與成熟的外包產業,但台灣並非沒有競爭力。台灣具備至少三大優勢:第一,產業結構完整。台灣半導體與電子供應鏈本來就是全球科技產業的基石,若能延伸到 IT 服務與雲端應用,能與硬體形成互補。第二,專業人才紮實。台灣軟體工程、金融服務與醫療科技等領域的人才,早已有目共睹。第三,制度優勢。與印度不同,台灣有民主與法治保障的資安環境,能讓外資在資料保護與智慧財產權方面更有信心。
更現實來看,根據預測,2025 年全球 IT 外包市場規模將達到 6,500億美元,並在 2030 年上看1 兆 2,000 億美元,假如台灣能在印度占據接近一半的 IT 外包市場中搶下 10% 的份額,也就是約 1,200 億美元,對於台灣這樣一個 GDP 規模約 7,900 億美元的經濟體而言,等於額外增加了 15% 的成長。這個方向或許不能成為長期發展支柱,但作為短期資本累積與人才出口的重要管道,可以為台灣在 AI 時代穩住起跑位置。
的確,台灣內部有政治爭議、社會對立與自然災害。但若總是把時間浪費在內部消耗,灰犀牛就會一頭頭撞來,而我們只能被動承受。真正的超前部署,是把注意力放在未來十年可能決定國家命運的產業與戰略機會。
從美國和印度的交鋒,建議台灣思考發展IT相關的外包產業,並非對台灣經濟發展提出解方,而是希望以這一個案例提醒台灣,想要強化台灣實力,有太多必須立刻著手的工作。為人才提供舞台,為產業帶來資金,為國家累積能量,並且專注找出國際變局中隱晦的戰略機會。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新秩序中站穩腳步,並向國際社會展現我們的價值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