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為選舉投票是為了要「改變」,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台灣長期遭受共產黨的武力威脅,在國際社會沒有名分,是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口中的「危機社會」;生活在危機社會裡的台灣人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所以格外地重視「安定」。他們固然希望維繫自己的政治自主,但也絕不希望兩岸兵戎相見所以,所以民調上支持不統不獨維持現狀比例的族群永遠是最高。也因為台灣人非常「務實」,如何強調自己是這個「現狀」的維護者,進而取得這群務實台灣人(不統不獨)族群者絕大多數的支持,往往才是最後的勝選密碼。
在國民黨政府來台的前半世紀裡,透過美國的支持與強烈的反共保台主張,台灣的「現狀」幾乎是由國民黨所佔據並決定。陳水扁之所以能在2000年完成首次政黨輪替並連任,與民進黨在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說服選民自己不再是個「台獨黨」高度相關。2008年國民黨能夠重返執政,除了得因於阿扁的失德敗政以外,也在於台灣選民反對阿扁執政後期企圖改變現狀的主張。2012年蔡英文的敗因來自連美國都不相信蔡當時喊出的「台灣共識」,擔心她成為另一個「麻煩製造者」。而2016年的蔡英文之勝利來自於馬英九從「一中各表」往「一中原則」的偏移,台灣人擔心國民黨執政往統一的方向滑坡,加上蔡的「維持現狀」口號,終於讓多數台灣人相信她可以是「現狀的維護者」。
蔡英文在2016年總統大選獲得689萬票得票率56%,2020年大選獲得817萬票得票率57%,兩次大選得票率均遠遠過半。不僅如此,蔡英文也積極從國民黨原有的中華民國國族論述中加入新的台灣元素。從2018年國慶日首度出現「中華民國台灣」字眼之後,這六個字成為蔡英文兩岸論述的「標配」,直到2022年國慶日更出現「Taiwan National Day」(台灣國慶日)的字眼。蔡英文還在2021年國慶日拋出「四個堅持」,其中「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更被視為是「中華民國的第二共和」。
可貴的是,蔡英文進行「中華民國台灣化」過程總是循序漸進,絕不盲動;過程不僅在台灣內部未引發嚴重的政治對立,即使共產黨恨得牙癢,也很難發作。蔡英文執政8年讓民進黨已經從30年前「現狀的挑戰者」搖身一變為「現狀的定義者」,這對反體制出身的民進黨饒具意義。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要談9月3日當天賴清德發表的一篇不到600字的臉書文。賴清德這篇回應中共九三大閱兵的文章裡只提「我國」,沒提「中華民國」;只提「終戰」,沒提「抗戰」。相較於美國在台協會AIT在當天慷慨地以其臉書裡提到「慶祝二戰暨抗戰勝利80週年」,把當年飛虎航空隊投入中國戰區的史實,拿來對應如今的美台夥伴合作關係,賴清德對於這段「中華民國對日8年抗戰」的史實似乎有所保留。
的確,台灣人面對當年的二戰到底是「戰勝國」或「戰敗國」?到底是「抗戰」或者是「終戰」?會因為不同的省籍族群與歷史記憶而有不同的看法。但身為一個中華民國總統其實無可選擇,他只能盡量去陳述並理解不同族群與歷史記憶者的史實。最好的方法是他既提「終戰」也提「抗戰」,既以二戰的「戰勝國」自居,也從言行上充分理解許多「戰敗者」的困頓與卑屈。賴清德身為總統的責任是幫助不同族群與歷史記憶者去理解他所不理解的歷史記憶與族群,他沒有偏廢任何一方的權力。
特別在中共近年來用力竄改中國對日抗戰史實,甚至自居是抗戰的「中流砥柱」;以及許多國民黨人舔共拍馬,自居下流,不敢捍衛對日抗戰史實之際,賴清德若能肯認承繼這段中華民國對日抗戰歷史將格外重要。這不僅是還給當年的中華民國一個應該有的公道,得以慰藉許多民國派的支持者;更是對過去10年來國民黨人逐步拋棄自身史觀,臣服於中共霸權,想合理化中共窮兵黷武的行徑,所做出的最有力控訴。
蔡英文留給民進黨最重要的政治遺產是:她融合了中華民國與台灣兩個政治符碼,使得這兩者背後所代表的歷史記憶與敘事結構不再是互斥的;蔡英文執政重新定義了現狀,也讓更多台灣人相信,投票給民進黨才是此刻維持現狀的最好選擇,如同公元二千年前的國民黨得以擁有台灣現狀的詮釋權一般。從當年的黨外到現在的民進黨,這種「意識形態霸權」的翻轉一點都不容易,可是足足經過近半世紀才略有所成。
賴清德的九三談話究竟只是幕僚文稿的無心疏忽,或是他個人傳統民進黨意識形態的充分展現?即將到來的中華民國十月慶典會有更清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