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蔡英文敗中求勝給賴清德的啟示
蔡英文的翻身不是奇蹟,而是危機中找到轉機。圖片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即時

汪浩:蔡英文敗中求勝給賴清德的啟示

mirror-daily-logo

2025/09/09 06:00:00

汪浩/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汪浩臉書
蔡英文在2016年以壓倒性勝利當選總統,卻在第一任執政初期陷入民調低迷。軍公教年金改革雖展現決心,但處理過程缺乏配套與溝通,導致強烈反彈。勞基法「一例一休」爭議、同婚議題推進與社會保守力量對撞,也消耗了政府的社會資本。再加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被在野黨指責「錢坑」,社會觀感不佳。2018年地方大選,國民黨大勝,民進黨陷入全面挫敗。蔡政府當時的困境,正是民調滑落到谷底的背景。
然而,蔡英文能在2019年重振旗鼓,靠的不只是運氣,而是結合了外部情勢與內部調整。外部上,中共強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美中貿易戰升級,使「抗中保台」成為全民共識。蔡政府迅速抓住這個國際與兩岸大環境的轉變,將「守護台灣主權」定位為核心價值。內部上,蔡英文在2018選後展現承擔,辭去民進黨主席,並調整內閣與政策節奏。她也學習更積極與媒體互動,強化網路宣傳,重新連結年輕世代。最終,她在2020年大選不僅成功連任,更以史上最高票數奠定民進黨優勢。
這段翻身經驗對今天的賴清德具有高度借鑑意義。賴總統在2025年3月,因國安與國防政策記者會獲得社會好評,民調一度達到高點。但進入5月至8月,卻快速下滑。原因不僅在於朝小野大的國會結構讓藍白主導議題,也在於賴政府在社會溝通與危機管理上存在斷層。
首先,賴政府朝小野大、議題被動。藍白聯手亂刪亂改預算,民眾直觀感受到執政無力。民眾黨透過TikTok等新媒體動員,削弱了民進黨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反而強化了「政府不接地氣」的印象。
其次,對外經貿不確定性與社會焦慮。美台關稅談判懸而未決,企業與基層民眾對物價與出口的憂慮被放大,政府缺乏透明的進度報告,讓社會擔心台灣被邊緣化。
再者,大罷免後的應對不及時。726罷免失敗後,賴清德沒有即時承攬責任或調整人事,也沒有有效吸納罷團的民間能量。這讓基層支持者感到失望,削弱了凝聚力。
對照蔡英文的經驗,可以得出幾個啟示:
第一,勇於承擔錯誤,展現誠意。 蔡英文在2018敗選後立即辭去黨主席,顯示她願意負責,這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賴清德在罷免挫敗後若能更快主動承擔,進行府院黨高層的調整,會比拖延更能贏回民心。
第二,善用外部情勢轉化為內部動能。 蔡英文把「香港抗爭」與「一國兩制」危機,轉換為台灣人民的安全感需求,從而凝聚共識。賴清德同樣需要把國安國防政策轉化為全民可感的「生活安全」,例如能源穩定、醫療健保、電網升級,而不僅是抽象的軍事數字。
第三,與社會重新對話,特別是年輕世代。 蔡英文成功重啟與青年連結,靠的是同婚議題的推進與強化網路戰。賴清德如今的弱點在於TikTok世代的流失,他需要建立自己的新媒體敘事,讓年輕人看到政府的實際作為,而不是被動挨打。
第四,政策要可見、可感。 蔡政府在2019年後透過健保改革、產業升級、基礎建設等逐步交付政績。賴清德也必須推出「90天可見」的政策成果,例如青年租屋補貼、產業區電網改善、醫護加薪,來重建「政府在做事」的印象。
第五,建構新的國家論述。 蔡英文的「抗中保台」在2019年後成為強而有力的號召。賴清德必須進一步提出屬於自己時代的「台灣國家論述」,既能緩和內部分歧,又能在國際上定位台灣的角色。
總之,蔡英文的翻身不是奇蹟,而是危機中找到轉機。賴清德今天的挑戰比蔡英文當年更嚴竣,民調下滑、議會受制、社會氛圍低迷。但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勇於承擔、善於轉化危機、積極與社會溝通,就有可能在低潮中找到突破。對賴清德而言,關鍵在於能否把目前的壓力轉為新的凝聚力,從而開啟下一波支持浪潮。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