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民進黨的功課──找回人民的信任
民進黨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在於它的組織強大或資源豐富,而在於它曾經代表了民眾的信任。鄒保祥攝影

|即時

投書:民進黨的功課──找回人民的信任

mirror-daily-logo

2025/09/10 06:30:00

攝影:

鄒保祥

曾聰智/退休環工技師
政黨如同生命,往往會有週期,由熱情的啟動、進入成長與管理階段,隨後在某種情境下走向衰退。這個循環往往可以憑藉強勢而果斷的領導者而重新展開,但要是這種稀有的領導者退場,組織又無法快速且有效回應新時代的挑戰,便會陷入政治荒野期,甚至被新力量取而代之。
民進黨的歷程,也許也可用此來觀察。
陳水扁時代,民進黨展現出強烈的理想與動員力,「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帶動了啟動期的激情。
蔡英文的八年,看來較屬於穩健的管理期,靠務實、抗中與穩定治理執政。
到了進入賴清德時代,無畏的高舉捍衛本土與主權,展現正義的勇氣,但在回應「我們要成為怎樣的國家?」這個問題上,似乎有些顯得含糊,較少清楚的願景論述。
正因如此,不免讓人困惑,是否表示民進黨的處境正走在「管理期走向衰退」的邊緣呢?只憑個人的觀察,有時也感受到這個本土政黨:與人民需求有些脫節,缺乏真誠的傾聽與回應;行政效能不亮眼,跨部會無法迅速整合面對問題;新血似乎不少是以權力與功利為導向,欠缺理想感召;但最遺憾的還是,除了維護主權之外,對於台灣的未來缺乏清晰表述。
個人認為,未來台灣所需的方向並不難言說:「追求永續發展,並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這樣簡單卻明確的願景,可能會是能讓已嚴重分裂的台灣社會再度凝聚的核心。
民進黨的功課因此也就在於此,重新學會表述願景,並從治理能力、人才培養、情感連結三方面,重建與民眾的信任關係。
所以貪腐要治(這方面看得見很努力在做)、能源要安全(有提及,可惜下文不明)、土地要正義(較少聽到)、經濟要循環(可能尚未獲重視)、财富分配要合理(比如可以觀察如何对付工總最近所提出的自利要求)、行政要有能(的確也只有各部會联合作战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而任命的内閣也不能倾向個人英雄主義且在行政上又外行)、民進黨的初心要找回(得再度展現強烈的理想與動員力,重燃建黨初期的激情)、帶領黨员再度貼近民情(领導人不能放任黨的公職人員與地方脱節,尤其是缺乏真誠的傾聽與回應)、引進並培育新血(不能讓新進的只看到派系和功利,得把有理想和熱情的吸引進來),此外,當然还有許多項目該做。
民進黨可能要警覺,人民投民進黨,不只是為了守住不被對岸吞併,而且還想在它的執政下,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希望,因為社會與人民始終渴望安全、公平、永續與光明的未來。
所以身為國家和民進黨的领導人的賴桑,必須站出來,天天站出來,向全民有力的說明,他的施政是有目標、有策略、有能力、有進度,而一切,除了捍衛國家主權之外,就是要把台湾建設成一個追求發展永續,且又公平正義的社會。賴桑不能讓國人認為他是個沒有準備好當「適任的主席和總统」的人。
被信任,是最珍貴的無形資產,也是人心安頓的根基。
政黨亦然。民進黨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在於它的組織強大或資源豐富,而在於它曾經代表了民眾的信任:信任它會堅守民主,信任它會守護本土,信任它會帶進更高的行政效能。這份信任是它最大的政治資本。
然而,若民眾感覺到政黨「說的與做的不一致」,當理想被利益妥協、當能力被疑慮取代,信任便會一點一滴流失。失去信任的政黨,即使仍在執政,也已失去了最強大的力量。
對民進黨而言,真正的危機可能不是來自藍白合縱,也不是中國的壓力,而是人民是否還願意把信任完全交付給它。
如果民進黨能高姿態的展現誠懇與一致,把理想與行動重新對齊,則信任必定回歸。因為人民要的不多,只是想能看見一個值得信賴的政黨,帶領他們走向更公義、更安穩的未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