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光/作者是跟不上時代進步、仍執著於精神分理論與應用的精神科醫師。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大約是從2018選舉公投的慘敗開始,民進黨支持者似乎有逐漸右傾的跡象;及至川普再度入主白宮,右傾現象更明顯。「左膠誤國」成為流行語,甚至應歸類為右派的施政(如加州刪減消防等公共開支)、或是右派犯下的暴力事件(如明尼蘇達州民主黨議員刺殺案)也都被說成是左派的錯。其他諸如川普崇拜、羨慕南韓實施戒嚴、嘲笑居住正義的訴求、乃至最近對女性主義者(與蔡英文進步路線)的攻擊…都是本土陣營右傾的明顯例證。當然並非所有所土陣營皆是如此,但網路上右翼聲量確實在上升。
右傾現象並非只見於本土陣營,厭女的菁英主義者柯文哲、苛待勞工的郭台銘、房東地主兼威權主義者侯友宜…也是典型的右派政客,即使他們曾在選前提出左傾訴求(這讓綠營更討厭左派)以爭取選票,也不能否定其右派本質。但因為筆者較常看到泛綠陣營的言論,也因為更多泛綠支持者以右派自我標榜;因此本文將針對本土陣營的右傾,討論其心理社會成因、以及可能的後果。
雖然「左VS.右」至少有「進步改革VS.保守」「社會主義VS.資本主義或自由市場」「國際主義VS.國族主義」等不同面向;但因為台灣多數右派都同時符合上述面向的定義,所以本文將不做區分。
後設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的討論
阿多諾(T. W. Adorno)延伸佛洛伊德(S. Freud)的論點,認為右翼威權人格(authoritarian,非指威權政治體制,下同)的特點是冷酷、技術思考、缺乏親密關係,可能源自於父母的威權形象、親子感情疏離、刻板表淺的尊崇長輩(孝道?)、「自己是長輩宰制的犧牲者」的苦澀感覺(可能只存在於潛意識中)…。
阿多諾對右翼威權人格的描述,符合我們認識的柯文哲、以及我們以為的柯粉;對其形成原因的描述,也符合許多(會逼孩子念理工醫)亞洲家庭的狀況。筆者在臨床上也的確看到「『支持藍白政黨或右派理念』與『前述的家庭關係與人格特質』有高度相關」。但是,可能因為其理論難以量化驗證,近年較少被引用。
克萊茵(M. Klein)認為:人們(尤其是死亡本能太強、嬰兒期負面經驗太多)在遭逢重大壓力或威脅(例如失業、失去權力),可能會退化回生命最早期的「妄想─分裂形勢」(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使用原始的「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防衛機制:將內心的恐懼與恨意投射至外在客體,認為對方是邪惡的、是造成其困境的兇手,這也可能會引發對方的敵意。
這可以解釋為何:一戰後的德國(此前中世紀黑死病肆虐時的歐洲)敵視猶太人,經濟弱勢的美國人敵視移民與經貿往來國家,以色列右派敵視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人,失去特權的軍公教敵視民主運動,失去光榮感(感情受挫、收入不如前代同行)的理工科男性敵視民進黨,部分民進黨支持者在敗選威脅下敵視台派小黨與女性主義者…。
相對於前述兩種理論強調潛意識或早年經驗,Bob Altemeyer則更重視可測量的變因或特徵,其理論也獲得更多引用。他描述右翼威權人格(主要是右派支持者而非領導者)的特徵是:一、服從權威(被當事人認為正當的權威);二、以權威之名、或根據其論點,對某些他者有強烈敵意;三、服膺傳統價值。
對比歷史上曾出現的右翼風潮,我們也可以發現Altemeyer描述的特徵、並指出其權威領導者。唯有右派泛綠陣營似乎沒有特定的在地權威領導者(遙奉川普為尊?),但在他們的心目中,民進黨似乎有著接近「中世紀歐洲基督徒心目中的羅馬教會」、不可挑戰的權威地位。
Bob Altemeyer也討論了左翼威權人格,但因為台灣左派的實質影響力太小;本文便不多討論。
社會優勢取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SDO)是另一個與右派相關的人格特徵。具有較高SDO者,比較相信某些群體應該享有優勢、不那麼相信人人平等(反對人為矯正不平等)、對弱勢或邊緣群體抱持負面態度。敵視DEI(多元、平等、包容)是典型的例子。
社會心理學的討論
一般認為:厭倦國家干預,福利國家的財政負擔和活力減少,捍衛傳統價值、民族主義復興(常與種族和文化保守主義結合),重視社會秩序…都是驅動右派興起的重要社會心理因素。
相對於以上的描述,(與克萊茵理論相呼應的)「在社會變遷中,某些人感受到自己的權力或利益被威脅,因此抗拒改變、擁抱傳統價值或保守政策」似乎更能說明「這些人為什麼右傾?」
O.Hahl et al.在2018發表的The Authentic Appeal of the Lying Demagogue也有類似的觀察:當人們身處「代表性危機」(弱勢群體不滿「既存體制長期忽視其利益」)或「權力貶值危機」(既得利益者不滿「政治變革造成自己原本權力的稀釋」),將更可能接受極端言論與說謊政客,甚至開始不信任民主制度。這理論可以被用來解釋民粹政客的崛起,包括川普與柯文哲。
然而,如果弱勢群體不滿「既存體制長期忽視其利益」,不是應該選擇左派嗎?怎麼會選擇川普呢?很可能是因為:左派執政(或掌握發言權)已有一段時間,弱者失望於左派未能解決其問題,因此支持其對立面。另一個類似的現象是:理論上,不信任體制菁英的「民粹」應該在先天上更接近強調改革的左派、而非保守的右派;但因為政治與學術菁英逐漸左傾,新出現的民粹風潮往往更接近右派。
台灣的政治社會現實
蔡政府在2016推動《勞基法》修正案,被不少勞權運動者批評,引發了不少民進黨支持者對左派的敵意,也出現了較右傾的「勞動市場自由化/去管制化」辯護論點。
2018的敗選更促成了本土陣營的右傾。當時民進黨推動的婚姻平權遭到保守民眾的反對,許多民進黨支持者認為這是敗選的主因,並推論民進黨應該往保守民意靠攏。2019賴清德爭取參選總統,似乎就是得到台獨右派的支持。
在2023三月,傅大為等左派學者發表了反戰和平宣言,更推升了泛綠支持者對左派的敵意。
整體而言,在勞工運動中、在反核等環境運動中、在性別平權社運中、在反拆遷與居住正義運動中,總是有些參與者會喊出「藍綠一樣爛」、有些策畫者會拒絕民進黨政治人物(或邀請藍白政客)、有些訴求是反對民進黨政府的政策或建設(例如南鐵東移案、珍愛藻礁)…這些都會讓民進黨支持者感到被虧待。即使相關的社會運動(多數為左傾訴求)也曾經反對國民黨、甚至間接促成民進黨勝選(例如大埔護農田反拆遷);但只要有發生上述「虧待民進黨」的狀況,所有類似訴求都會被視為仇視民進黨、相關團體會被視為左膠團體,促使民進黨支持者更右傾。
雖然民進黨支持者會批評社運團體(或其他小黨)對民進黨太嚴苛「只要民進黨沒有一百分、就是零分。」但這些民進黨支持者沒有發現:自己對這些團體也很嚴苛「只要不是百分之百支持民進黨,就是藍白同路人。」
川普的影響
川普在第一任總統任內對中國展現較強硬的態度、並曾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因此獲得泛綠支持者的普遍好感,川普強硬處理非法移民也讓泛綠羨慕「如果我們也能這樣對付中國移民就好了」;這也是右傾/川粉現象的重要原因。在2020年美國大選前的美國民調機構YouGov調查中,在歐美與其他國家中,只有台灣的川普支持者多於反對者(42%VS.30%)。
2020拜登上任,仍然持續美中對抗的格局。但因為發言不像川普那麼高調誇大(能讓意見相近者很爽),拜登未能在台灣獲得與川普相同的熱情支持。
2024川普再度入主白宮。雖然他表明不會邀請對台灣友好的蓬佩奧(M. Pompeo)或黑利(N. Haley)入閣;但因為人們總是崇拜勝利者,也因為失落的泛綠支持者想像「只要學習川普、我們就可以再度大獲全勝、台灣/民進黨就可以再度偉大」「我們可以學習川普、不必每件事都經過國會」;右傾/川粉化獲得更大鼓舞,甚至出現了「川普說的做的都是對的,放棄烏克蘭也是對的、對盟國(包括台灣)課徵高關稅也是對的。」的奇異現象。
之所以如此,可能也是因為泛綠支持者認為:「比起中國,美國總是比較好。」「民進黨身為執政黨,總是不能跟美國的川普鬧翻,我們也只好跟著挺川普。」
然而,民進黨支持者這樣的川粉現象,可能與台灣主流民意越漸行漸遠。根據布魯金斯研究調查,川普上任後一般台灣民眾越來越不信任美國。不信任比率在2024七月是24%,2025四月則上升到38%;並有高達65.1%的台灣受訪者認為「川普上任後、台灣更不安全」。然而,相對於整體的23%信任、38%不信任,民進黨支持者則是50%信任、10%不信任。
川普的勝選並不能保證右派的勝利、本土陣營右傾化的風險
前面提到,川普的勝選鼓舞了本土陣營右派,相信學習川普就能勝選。然而,這樣的期待忽略了美國與台灣的根本不同:
台灣失業率不像美國那麼高,更沒有將此歸咎於移民的流行意識形態。在美國言語攻擊移民與性少數、挑動經濟弱勢者的不滿,可以擄獲選票;在台灣以言語攻擊任何群體,都會把餅「越揍越小」。
美國是高貿易逆差的高工資國家,台灣則有高貿易順差與(相對主要貿易夥伴)不特別高的工資,因此對自由貿易與關稅的態度不同。
川普可以挑戰各種建制,但民進黨不能也不敢,反而是藍白政黨可以藉由破壞建制而獲利。
最重要的是:雖然川普勝選可能與右派修辭與右派政策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靈光一閃的左派關懷「關心在全球化過程中失落的弱勢者」;然而,右派民進黨支持者卻嘲笑這些失落者,包括買不起房的年輕人、競爭失敗的經濟弱勢、未能從金錢遊戲中獲利的受薪者、受害於不義生產關係的勞動者……。
本文討論的主要是民進黨支持者的態度,而非民進黨政府的政策方向;部分是因為筆者很少看到民進黨領導者公開談論理念。無論原因為何,「領導者少作重要宣示」都會讓民眾把支持者言論當成民進黨的態度;這對民進黨不利,因為支持者總是不如官員了解理念與政策、也不懂如何修飾言論,更可能造成誤會與不滿。尤其,當支持者更右傾、更嘲笑社會變遷中的失落者,這些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將更不會支持民進黨。
民進黨流失的選票,如果流向綠黨、時代力量、社民黨、台灣基進、小歐盟這些本土溫和左派,那就不需要擔心,甚至可以期待左右本土政黨輪流執政的景象。但是,因為選舉制度與媒體環境對本土小黨不友善、甚至有部分(看似)民進黨支持者(筆者懷疑其中有中國網軍反串)造謠攻擊本土小黨…,很可能多數民進黨流失選票將流向藍白政黨,那會是台灣民主政治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