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凌執行長Jochen Hanebeck表示,AI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增長,而這背後最大的瓶頸就是電力。他指出,到2030年,AI資料中心的總耗電量將達到全球用電量的7%,這數字相當於目前印度全國的用電量。
為了應對這場「電力危機」,英飛凌正重新定義從電網到處理器核心的供電架構。他們正推動採用800伏特的高壓直流電,以滿足未來單一機櫃超過1兆瓦的龐大功耗。此外,他們也運用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等新材料,大幅提升供電效率。Jochen Hanebeck強調,這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單一AI機櫃所使用的功率半導體價值就高達1.5萬美元。
相較於英飛凌著眼於AI資料中心,恩智浦執行長Kurt Sievers則將焦點放在邊緣AI。他認為AI的未來將會走入你我身邊的實體世界,從自駕車到智慧家電,這些設備都需要在地端進行運算。
Kurt Sievers解釋,在邊緣AI有四大關鍵優勢,而其中一項就是能源效率。他指出,一輛汽車每天會產生4TB的資料,如果所有數據都必須上傳到雲端,將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費。因此,將AI運算能力下放至設備本身,不僅能降低延遲、保護隱私,更能從根本上優化電源管理,讓邊緣AI更有效率地運作。
最重要的是,他們不約而同點出台灣半導體產業在能源管理的重要性,無論是英飛凌的功率半導體,還是恩智浦的邊緣運算晶片,台灣都是實現這些AI願景不可或缺的戰略夥伴。
事實上,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暨SEMI全球董事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吳田玉先前就指出,後AI時代中,能源管理是重要性不亞於3DIC、矽光子的重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