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指出,33歲的阿凱就是其中一員,他曾做過討債集團,也兼職當過保鏢,今年與朋友組織了「臨時保鏢集團」,進行反家暴等委託,某日客戶竟問他「能不能幫我去看看家裡的老人」,讓他開啟了「外包兒女」的服務。
然而這樣的職業興起並非沒有原因,報導提及,截至2021年,中國「空巢老年人」佔比已超過5成,某些大城市及農村地區甚至超過70%,大量獨居老年無人照顧成為隱患。此外,《老年人監護問題研究報告》也顯示,近80%的老年人擔心自己遇到緊急意外時無人幫忙,也導致「外包兒女」成為熱門選項。
阿凱表示,曾看過沒有子女的老人在養老院被欺負,也看過家境優渥的老人,因為子女都在海外,因此感到特別孤單,在一次次陪伴下認知到老人渴望的並不是吃穿無憂,而是「有人陪伴」。
他也分享,曾遇過一個獨居老人,因為沒人可以照顧,於是老人的弟弟委託他定期前往,起初老人非常抗拒,認為請人來探望非常浪費錢,阿凱只好順應著他的要求,陪他說說話、出門走走,持續2~3個月後老人才態度軟化。他坦言,雖然只收費了7千元(大約2.9萬元新台幣),但自己卻從中了解保護老人與保護年輕人不同,「更多的是耐心、安撫與陪伴」。
阿凱分享另一名案例,一名脾氣暴躁的老人少了子女陪伴,沒有情緒抒發的管道,導致他時常與鄰居起衝突,他便以「乾兒子」身份頻繁探望,陪他下棋、買菜,漸漸調整老人的生活作息,硬脾氣也逐漸緩和下來。
他也感嘆,自己曾以為獨居老人並不常見,但經歷多起委託後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而在這些老人身上更是深刻體會到「孤獨,有時比貧窮更難受。」
不過,這樣的行業也被外界質疑,是子女不孝、不負責任才丟包給業者,阿凱則緩頰表示,實際狀況比想像中的還要複雜。他解釋,許多案件都是子女、外甥、姪女或是遠房親戚,因長年在外地、海外,心裡掛念無法常常回來,才委託業者幫忙照顧,種種行為對他而言反而是「另一種形式的盡力」。
此外,也有人認為「外包兒女」可能只需要體格好就能勝任,阿凱認為還要有「穩定的情緒及溝通能力」,尤其有些老人一聽到「有人陪」還要花錢,都會直接擺出拒絕的態度,這時就必須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陪伴與磨合,才能獲得對方的信任。
阿凱表示,越來越多人加入「外包兒女」,團隊也從最初的9人發展到現在的上千人,其中很多人是出自於興趣加入,不過真正能被派出去的還是得經過層層篩選,其中「退伍軍人」因更有執行力、自我克制力高成為熱門選項,律師因懂法律也很受歡迎,「拳擊愛好者」或「有運動訓練背景的人」則因為有強壯體格及收放自如個性,也相當熱門,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保持冷靜、懂得溝通、守得住底線的人」。
回顧起創業到現在,阿凱表示當初幾乎什麼活都接,不是只服務老人,也有婚姻矛盾、鄰里糾紛、子女教育、財產分割等瑣碎卻敏感的任務,月收入可有接近一萬元(大約新台幣4.2萬元),隨後收費也有所調整,依任務複雜度、時長和風險等級浮動,從幾百元到兩三千不等,「目前團隊一個月能收到上百個委託。」
也因為案件數飆增,阿凱坦言開始考慮把「臨時保鑣」真正做成長期職業,「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規避一切風險,任何可能違法或站錯隊的單子,我們都不會接。」
阿凱也透露,未來想開發成APP,提供老人家屬能像「搭計程車」一樣下單,隨時隨地找到適合的「外包子女」,能即時照顧老人,提供社會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