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中國餐飲界近日最火的一齣戲,主角既非米其林大廚,也非抖音大胃王,而是一位脫口秀出身的創業者——羅永浩,與一家連鎖餐飲品牌——西貝。羅永浩對西貝使用「預製菜」的批評,像一顆油鍋裡炸開的辣椒,瞬間引爆輿論,把整個餐飲業送上了公審的舞台。
他指控西貝以「料理包」冒充「現炒現做」,背離了餐廳最基本的承諾。西貝則強調,它使用的是「中央廚房」模式,這是餐飲邁向標準化、規模化但不是預製菜。於是,一場關於「料理包」與「真功夫」的爭論迅速升級,實則揭開了中國餐飲早已深陷的結構性泥沼:資本正在吞噬餐廳,科技正在掏空廚師。
預製菜:工業的勝利,文化的潰敗
所謂預製菜,說白了,就是由中央工廠統一處理食材、統一調味,再經冷鏈配送到各門店,只需加熱便可上桌。它從來不是為了烹飪而生,而是為了效率、為了規模。它原是輔助手段,如今卻成了主角。外送平台上的點餐體驗,越來越像是點選一份微波便當,「煙火氣」與「鍋氣」成為都市傳說。
羅永浩之所以引發共鳴,是因為他戳中了消費者內心最深處的焦慮:我們吃的,到底是熱騰騰的飯菜,還是一份流水線產品?那些曾在街角傳遞溫度的小館子,是否終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千篇一律的標準化「熱盒子」?
內卷不過是另一種吞噬
這場看似關於菜單與食材的爭議,其實是中國餐飲業深層病灶的體現:資本在卷餐廳,科技在卷廚師。
在平台演算法與補貼戰邏輯主導下,消費者被馴化成只追求「更快、更便宜」的機器;餐廳為求生存,只能砍人、砍料、砍靈魂,最終投降於預製菜的「高效率」神話。這不再是商業選擇,而是被困在生存本能中的掙扎。
而當京東七鮮這類資本巨獸高調喊出「三年一萬家」的萬店計劃,我們早該明白:這不是創新,而是一場全面清場。這場競爭,不再是誰炒得香、誰味道好,而是誰能燒得起錢、買得起流量、掌控得了供應鏈。對街邊小店來說,這不再是競爭,而是死刑。
資本定規則,餐廳變碼頭
當京東正式啟動七鮮萬店計劃,餐廳的定義早已改變——不再是美食與人情的空間,而是冷鏈物流的終端、一套數據系統的節點。平台導流、成本壓縮、標準化流程,每一道菜,都不再經過主廚的手,而是經過SOP審核與成本演算。
京東打出「現炒現做」的口號,但那更像是語言的煙霧彈。真正炒菜的,不是廚師,而是流程;端上桌的,不是味道,而是演算法預測的產品。這不是對廚藝的復興,而是對記憶的最後偽裝。
科技如何「卷」掉廚師的靈魂
當資本吞下餐廳,科技也悄悄奪走了廚師的靈魂。從炒菜機、智能機械臂,到AI食譜與「智慧廚房」,廚藝已被拆解成一條條可複製的指令。味道不再來自經驗與直覺,而是數據與程式。
在鄭州,一家五星飯店的廚師不得不在門口擺攤賣菜補貼業績。這不是例外,而是冰山一角。當「現炒」都能被寫進SOP,廚師不再是餐飲的靈魂,而只是冷鏈與機械旁的監工。廚藝,終將從藝術淪為操作。
結語:工業贏了,但餐飲輸了
這場由羅永浩掀起、由京東完成收尾的爭論,最終揭示的不是料理包有沒有錯,而是中國餐飲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層次的「去人化」革命。
在這場革命中,味道被標準化,人情被邊緣化,廚師被降格化。或許我們吃得更快、更便宜,但吃掉的,還包括我們記憶中的那碗牛肉麵、那間開了三十年的滷肉飯小店、以及那個總在廚房冒汗、加菜不加錢的老闆娘。
這就是內卷的最終樣貌:當一切都被效率、成本與規模邏輯吞噬,沒有人贏。最後,只剩一碗——沒有靈魂的飯。
而那碗飯,再便宜,也不值得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