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宏專欄:讓芝加哥「知道戰爭的滋味」 川普語言裡的威權陰影
川普透過行政命令,將「國防部」改回「戰爭部」。東方IC

|即時

羅世宏專欄:讓芝加哥「知道戰爭的滋味」 川普語言裡的威權陰影

mirror-daily-logo

2025/09/16 06:40:00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繼發布行政命令將國防部改稱「戰爭部」之後,美國總統川普最近又發布一則貼文,聲稱芝加哥「將會知道為什麼稱作『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並附上一張疑似人工生成的迷因圖像,畫面中他戴著帽子與墨鏡,背景是芝加哥的天際線,配上「Chipocalypse Now」的文字。
這段言語看似戲謔,卻令許多人心驚膽跳。民主黨籍伊利諾州州長普利茲克(JB Pritzker)嚴正回應,強調「總統正在威脅要對一座美國城市開戰,這不是玩笑,這不是正常現象」。同樣民主黨籍的芝加哥市長強森(Brandon Johnson)更直言,川普「想要佔領我們的城市並破壞憲法」。
這場風波的背後,不僅關乎移民政策爭議,更凸顯一種危險的政治語言:當一位總統將城市治理與軍事戰爭相提並論,甚至與他剛剛下令改名的「戰爭部」連結,這已不是單純的文字遊戲,而是對美國憲政秩序的挑釁。

語言的轉變:從「國防」到「戰爭」

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國家安全法》,將原本的「戰爭部」改名為「國防部」。這個名稱轉換,不只是外交辭令,而是冷戰初期民主國家自我定位的展現:軍事力量存在的正當性,是為了「防衛」,而非「征戰」。語言的象徵意味,在此清楚可見。
川普卻選擇逆轉這個歷史過程,透過行政命令,將「國防部」改回「戰爭部」。這個舉動既是修辭挑釁,也代表某種政治訊號:他要民眾重新接受軍事部門的首要功能是「戰爭」,即使對象是自己的城市。
更令人玩味的是,他在社群平台上的貼文附上一張迷因圖,上頭寫著「Chipocalypse Now」。此詞顯然是改寫自柯波拉(Francis Coppola)經典越戰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其中的「Chi」其實取自芝加哥(Chicago)的縮寫發音,等於是把芝加哥本身當成「末日戰場」。這樣的雙關語,既是網路語言的戲謔,也是一種隱晦的威脅:美國總統在暗示,他要讓芝加哥這座城市經歷一場「啟示錄式的毀滅」。
這種語言策略,正如歐洲學者拉克勞(Ernesto Laclau)與墨芙(Chantal Mouffe)所言,語言不只是描述現實,而是生產政治現實。當「戰爭」被不斷複述並與「犯罪」、「移民」連結時,民眾逐漸習慣於將內部社會問題軍事化,甚至視鄰人為潛在敵人。

美國憲政秩序的威脅

美國憲政傳統裡,對軍隊與執法有明確的分際。《1878年治安法》(Posse Comitatus Act)規定,聯邦軍隊不得在國內從事執法工作,以防止總統濫用軍力對付國內人民。這是美國從獨立戰爭與內戰的歷史中汲取的制度教訓。
然而,川普卻一再挑戰這條紅線。今年六月在洛杉磯,聯邦政府曾動用國民兵進行移民掃蕩行動,隨即被法院裁定違憲。即使如此,川普仍依樣畫葫蘆在華盛頓特區比照辦理,並且意圖染指芝加哥。這代表總統有意將「例外狀態」常態化,把城市問題上升為「戰爭」層次。
2375574839979802826_2025-09-15.jpg
川普語言的危險之處,就在於他將「內部他者化」的策略帶入美國憲政核心。東方IC
更關鍵的是,這些行動的幕後推手,據報導是白宮副幕僚長史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米勒長期被視為川普限制移民政策的設計師,如今更被賦予掌控警察與執法機關的權力。據報導,他在白宮羅斯福廳主持每週會議,要求各執法機構提交人力部署與逮捕數據,甚至將川普的犯罪打擊行動定調為「對抗反對派的一場道德與精神戰爭」。當「治安」被賦予如此意識形態色彩,它已經超越單純的行政政策,而是變成了動員支持者、壓制反對者的工具。

地方與公民的抵抗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聯邦制度為地方提供了抵抗空間。普利茲克、強森與參議員達克沃斯(Tammy Duckworth)等地方領袖與國會議員,立即透過公開聲明、社群平台與媒體,表達對川普言論的強烈譴責。這些回應不單純是政黨之爭,更是為了捍衛美國憲政體制:地方政府拒絕淪為中央集權的附庸。
此外,媒體與公民社會的警覺,也形成民主的外部防線。民主黨籍眾議員奎格利(Mike Quigley)直言,川普的貼文「是一步步走向威權主義的徵兆」。他的這些威權言行提醒大眾:民主危機往往不是某一天突然爆發,而是透過軟土深掘般的積累,從而逐漸侵蝕整個民主體制的根基。
更鮮明的例子發生在華府街頭。川普日前帶著副總統范斯(JD Vance)、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國防部長海格塞斯(Pete Hegseth)等幕僚外出用餐,企圖透過公開露面展現「鎮壓犯罪」的成效,宣稱「華府已經和全國任何地方一樣安全」。然而抗議者立即集結在餐廳外高喊「解放華府」、「川普是當代的希特勒」,並在社群媒體廣泛流傳。這種現場抗議的力量,凸顯了威權語言並非全然支配,而仍有一股民主社會的自我防衛力量在進行抵抗。

強人政治的誘惑

歷史上,美國總統也曾利用強硬語言來動員民意。尼克森的「法律與秩序」口號,雷根對「城市暴力」的修辭,都曾將社會問題簡化為「敵人」與「戰場」。然而,川普走得更遠:他不只是說要「打擊犯罪」,而是要對「城市」開戰,將美國自己的城市居民標記為「潛在敵人」。
這種「內部他者化」的邏輯,正是許多威權國家統治的典型策略。異議人士、移民群體、少數族裔,都可能被貼上「國家敵人」的標籤,進而為動用暴力尋找正當性。川普語言的危險之處,就在於他將這種策略帶入美國憲政核心。

民主制度防線的警示

對台灣而言,這起事件有兩層啟示。首先,強人語言從來不只是修辭。當領導人用「戰爭」的語彙來描述內部對手,社會將逐漸習慣以敵我二元來看待政治爭議,對異議的容忍度會迅速下降。這樣的氛圍,無論在美國或台灣,都會侵蝕民主基石。
其次,憲政制度的防線必須不斷強化。美國的《治安法》、法院判決、地方自治,都是防止總統濫權的重要機制。台灣在面對中央與地方、行政與司法的緊張關係時,也應從中吸取教訓:一旦制度的制衡機制被削弱,民主恐將失去最終的防衛。
在台灣的脈絡裡,這也提醒我們媒體監督與公民社會的重要性。當政治人物操弄敵我語言時,若缺乏獨立媒體與公民力量的質疑,民主制度即有可能被強人邏輯所挾持。
民主是一場需要不斷守護的抗爭。當政治人物開始對自己的人民祭出「戰爭」威脅,當總統把地方政府視為「敵對堡壘」,民主恐將名不符實並陷入危機。川普將國防部改名為戰爭部,隨即聲稱要讓芝加哥「知道戰爭的滋味」,並非無傷大雅的戲謔。這是一種威權語言的滲透,考驗民主是否能自我防衛,自由體制是否根基穩固,公民意識是否保持警醒,以及公民行動是否能夠反制政府濫權。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