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2歲的法國作家董尼德曾於法新社(AFP)效力37年,期間曾派駐北京、東京等地。他在接受《鏡報》專訪時,回憶起年輕時的一場旅行,讓初次踏上亞洲的他,從此醉心於東方文化,並將大半人生投入中國研究,也與台灣結下深厚緣分。
當年僅26歲的董尼德來台學習中文,便親眼見證美麗島事件,那時台灣仍處戒嚴時期,街頭隨處可見「反攻大陸」標語。他向記者分享,當時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台灣熱情友善的社會氛圍,讓他有「家」的感覺,「直到今天,我仍熱愛台灣」。
董尼德在1984年派駐北京,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是人們重新燃起希望的時代。不過希望的背後,卻是制度的殘酷,他在採訪中聽見人民控訴政府,目睹底層的無力與痛苦,「那是我窺見真實中國的一扇窗口」。他坦言,自己也曾對中國前景懷抱熱烈期待,但隨著矛盾不斷累積,這份「幻象」迅速破滅。
數十年來,董尼德長期觀察中國在中共政權下的變化,深感在中國野心危及全球之際,身為一名記者,有必要發出警示。於是他先後出版《西藏生與死》、《中美爭鋒》、《中國大掠奪》等著作,向國際社會揭開中共的假面具。
董尼德在近期推出的新作《幻象帝國》中指出,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正逐步從威權主義走向專制,而作為亞洲民主燈塔的台灣,自然就被中共視為威脅,加上中國經濟日益衰退、社會矛盾加劇,「台灣問題」便成為中共建構政權正當性的核心。
董尼德也深深憂慮,川普重返白宮後推崇孤立主義,加上其對盟邦的粗暴態度和對國際合作的冷漠,恐將動搖全球民主陣營的信心,讓中國乘勢擴張敘事權與國際影響力。「對他而言,一切就是商人的邏輯,他唯一懂的就是交易」,董尼德提到,如今川普對台政策立場反覆,更進一步削弱台灣人對美國的信任。
「北京顯然深諳此道,正積極操弄這種不安情緒」,董尼德接著說,中共近年來不斷加強對台滲透。從近期頻傳的海底電纜中斷事件,到在台灣周邊密集展開軍事演習,這些都是中共對台發動「認知戰」的一環。其目的就是要透過展現武力優勢,動搖民心,最後在不動干戈的情況下,迫使台灣屈服讓步。
外界推測中共可能將在2027年攻台,但董尼德深信,中國不會輕易對台動武,因為習近平明白一旦戰爭失敗,中共政權恐將全面瓦解。他認為真正的風險在於「非軍事手段」,包括資訊戰與假訊息,「這些都在悄悄削弱台灣」。
「台灣最迫切的課題就是提升全民的媒體識讀能力」,董尼德語氣堅定地說,唯有讓人民清楚理解假訊息如何被操弄,並具備辨識能力,才能抵禦外部滲透,「這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體公民社會共同責任。」
談到8月剛落幕的「大罷免」行動,董尼德分享自身觀察,即便結果未必符合支持者期待,但這場行動喚醒了許多原本對政治冷漠的人,開始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更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最後,董尼德給予台灣建議,各政黨間應主動對話,在合作中尋求共識。他觀察台灣的民主雖時常伴隨爭論,但這正是民主活力的展現。「唯有堅守真相、守護事實,才是讓台灣民主繼續向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