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準備好開放 中國才害怕交流
中國嚴格控管陸生來台就學,學生必須經過層層管制才可入台。圖為陸委會所舉辦的台港澳生職涯啟航培訓營活動。圖/陸委會臉書

|即時

台灣準備好開放 中國才害怕交流

mirror-daily-logo

2025/09/22 06:20:00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賴清德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特別呼籲,重啟兩岸對等觀光旅遊、恢復陸生來台就讀,展現台灣願意打開大門的善意。數字不會說謊,問題不在台灣,而在中國。根據陸委會引用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資料,今年1至7月中國來台人次僅35.7萬,若扣除小三通前往金門、馬祖的11萬人次,實際僅約24萬。與國台辦所宣稱的「兩岸人員往來超過250萬人次」相比,落差極為明顯,顯示台灣人赴中佔了絕大多數,而中國卻始終不肯恢復陸生、陸客來台。這是一種「去多來少」的失衡,反映了交流的結構性阻滯。

中國只想推動「單向交流」

去年台灣已經將陸生納入健保,就是為了展現友善環境。但中國卻一再拖延,拒絕恢復正常往來。原因並不難理解。中國不敢放行陸生、陸客來台,因為深知台灣社會所具有的「價值磁吸效應」。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公開透明的資訊環境、多元開放的社會氛圍,對來自威權體制的中國民眾來說,具有強烈吸引力。中國最擔心的,就是當陸生、陸客親身體驗台灣後,會對自身體制產生質疑。換言之,與其說中國「想恢復交流」,不如說他們只想推動「單向交流」:台灣的人流、金流、產業鏈可以源源不絕過去,但陸生、陸客與資訊卻不准自由回流。

「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就是遮羞布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每次談到恢復交流,總要強調必須回到「九二共識」、堅持「一中原則」。然而,這些前提從頭到尾都是片面虛構的政治話術。它們既沒有正當性,也沒有合法性,在台灣社會更毫無接受基礎。中國明知如此,卻仍不斷重複,目的就是把責任推到台灣身上,好讓自己持續封鎖交流時仍能維持話語主導。說到底,「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根本就是遮羞布,用來掩飾中國不敢讓交流真正恢復的心虛。

中國最害怕「價值外溢」,寧可犧牲民間交流正常化

進一步來看,中國口頭上說要「促進交流」,但心裡最害怕的,正是兩岸之間真實、深入的民間互動。因為這些互動會戳破他們在國內宣傳裡一再營造的假象──什麼「台灣亂」、「台灣危險」、「台灣經濟不行」。當中國學生、遊客親身體驗台灣,看到民主社會如何運作,看到公民自由如何落實,他們自然會產生比較,進而反思自己所處的體制。這種「價值外溢」正是中國最難以承受的風險。因此,他們寧可犧牲民間交流的正常化,也要設法把台灣人和中國人民隔離開。

害怕交流將削弱中國的國際形象

相較之下,台灣的立場始終清楚而且一致:我們歡迎陸生、陸客來台,只要是在對等尊嚴、健康有序的前提下,大門永遠是敞開。這樣的態度不只是出於教育、觀光或經濟利益,更是一種制度自信。因為我們知道,台灣的民主與自由不會因為陸生、陸客來台而被動搖,反而能成為交流中最有力的示範。這一點,也正是國際社會觀察兩岸互動的重要依據。因此,當中國持續設限、拒絕雙向互動時,國際社會看到的不是「台灣阻擋交流」,而是「中國害怕交流」。這將進一步削弱中國的國際形象。

台灣準備好開放,真正封閉的責任在中國

總結來說,從數字與事實可以清楚看出,阻擋兩岸正常交流的,不是台灣,而是中國。所謂的「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只不過是用來遮掩的話術。台灣早就準備好開放,真正封閉的責任在中國。賴總統在520演說中已經清楚表明,如果中國繼續抱持政治算計,不敢放行陸生陸客來台,國際社會所看見的,只會是一個害怕交流的中國。
台灣不怕交流,中國才是害怕交流的一方。唯有放下遮羞布、勇於面對真實交流,兩岸關係才可能邁向健康有序的未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