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在薇帕颱風豪雨後崩塌形成的「不定時炸彈」,兩個月來一路靠監測、疏散與演練延宕災害爆發,但終究潰堤。堰塞湖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比水庫還可怕?以下帶你看懂這場山河失序背後的科學原理與防災應變。
堰塞湖小教室
Q1:什麼是堰塞湖?
堰塞湖是因山崩、土石流、地震等突發事件,導致大量土石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天然湖泊。水體可能存在短短幾小時,也可能維持數千年。今年 7 月薇帕颱風帶來豪雨,造成馬太鞍溪上游國有林地大規模崩塌,土石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Q2:為什麼堰塞湖危險?
堰塞湖的壩體多半由鬆散的崩塌物組成,有的僅存數小時,有的可延續數千年,不像人工水庫那樣穩固。當持續降雨或湖水上升,容易被沖刷或侵蝕,一旦潰決,下游會瞬間遭到巨量洪水與土石衝擊,破壞力驚人。
Q3:馬太鞍溪這次情況有多嚴重?
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達 9100 萬公噸,超過南化水庫。專家原先預估十月可能溢流,但在颱風豪雨後提前發生。此次溢流導致光復市區淹水、橋梁斷裂與重大傷亡,凸顯其「不定時炸彈」性質。
Q4:為什麼不能提前用工程方式排水?
雖然曾討論過降挖壩頂、炸開壩體或抽水洩壓,但因堰塞湖位於偏遠山區,無道路可通行,工程機具難以運送。最後只能依靠監測與預防性疏散,無法有效進行工程處置。
馬太鞍溪堰塞湖應變作為時間軸
7/21–7/26:堰塞湖形成跡象,初步偵測。
7/26–7/31:成立應變小組,啟動空勘、航測建模,進行初步風險評估。
8/1–8/7:完成量體估算,判定 DBI=1.8(相對穩定),規劃下游預警與疏散雛形。
8/7–8/12:召開專家會議,與地方研商,規劃預防性疏散。
8/12–8/14:楊柳颱風期間啟動預防性疏散,697 人撤離;颱風後解除警戒。
8/18–8/20:強化監測,空勤協助安裝水位計,提升即時回傳與判讀精度。
8/27: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劃分壩體工程、疏散等三小組,要求 10 月前完成清淤、橋梁補強。
9/3:東華大學防災團隊製作第一版避難疏散圖。
9/12–9/15:公告將於 9/16 進行「細胞廣播」測試。
9/16:實施 CBS 演練,部分區域收訊不佳,NCC 建議擴大框選範圍並建立精準電話通報機制。
9/17:花蓮縣消防局舉辦「疏散撤離因應對策研討會」。
9/19:更新潰壩情境,改為「晴天溢流、下切 50 公尺」沖刷事件。
9/20:東華大學完成第二版避難疏散圖。
9/21:台大防災團隊推估潰壩影響範圍比原先更嚴重。
9/22:因樺加沙颱風豪雨,光復、鳳林、萬榮三地預防性疏散,共列管 1837 戶、8524 人,收容所啟用 3 處。
9/23:
14:50 壩頂溢流
15:08 洪峰抵達馬太鞍溪橋
15:30 橋梁遭沖斷
16:00 土石泥流淹沒光復市區。花蓮縣府成立應變指揮所,進行抽排、搶修與河道清理。
受影響地區與災情
影響範圍: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
撤離情況:三地共撤離 3285 人,安置收容 402 人。
重大災損:
馬太鞍溪橋斷裂,台 9 線中斷。
光復國中校區與產業中心受淹。
豐羽計畫文化驛站一至二樓被淹。
人員傷亡:花蓮消防局統計 14 死、34 傷、124 失聯,其中光復鄉敦厚路、佛祖街最嚴重。
後續措施:大水退去後持續地毯式搜救,林保署重啟壩體與水量評估,持續即時監測與警訊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