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期間,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主持氣候領袖高峰會,敦促各國提出新一輪減碳承諾。然而,這場峰會並不僅僅是環保議題的延伸,而是一場赤裸裸的地緣政治交鋒。因為每個國家對氣候變遷的感受不同,所處的位置與資源差異,決定了他們對「氣候危機」的認知與回應。當各國領袖同台發言時,世界看見的不只是數字目標,更是權力版圖的再造。
美國的退場與信任危機
美國總統川普在大會上猛烈抨擊氣候科學,稱氣候變遷是「史上最大騙局」,批評再生能源是「笑話」,並宣告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對一個長期位居全球最大累積排放國的國家而言,這不只是環境政策的倒退,更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挑戰。川普的言論遭到科學界逐一駁斥,指出他無視證據,也等於把綠色轉型的經濟機會拱手讓人。對許多小島國與脆弱國家而言,美國的退場不只是外交挫折,更是生存威脅;帛琉駐聯合國大使直言「不作為就是背叛脆弱群體」,凸顯否認派姿態不僅是國內選舉操作,而是對全球信任的侵蝕。
中國趁機打造「責任大國」形象
中國在此次峰會上宣布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承諾到 2035 年碳排放比峰值下降 7%~10%,並將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至三成以上,首次以「實質減量」作為目標,而不僅是控制增速。習近平更語帶譴責地指出「儘管有些國家逆流而動,但全球應堅持綠色轉型」,明顯暗諷美國。這場操作的精妙之處,在於中國試圖塑造自己「穩定、負責任」的形象,與美國的否定與退縮形成鮮明對照;雖然外界質疑中國仍嚴重依賴煤炭,新增煤礦開發規模驚人,但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成功搶佔了道德高地,把「環保」變成地緣政治籌碼。
歐盟內部的猶豫與分歧
歐盟一向自詡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領頭羊,從排放交易制度到 2050 年淨零目標都被視為典範,但這次面對 2035 年新承諾的提交期限卻陷入分歧:成員國對減排幅度與經濟競爭力影響看法不一,丹麥甚至建議先以「意向聲明」代替正式目標,以免在 COP30 空手赴會。這種猶豫折射出現實—即使再進步的制度體也難脫內部政治與經濟拉扯,結果不僅削弱歐盟在國際氣候外交上的聲量,也動搖了其「領導者」的地位。
區域島國的生存與清醒
與大國的權謀相比,太平洋與加勒比海的小國更直接承受氣候威脅,沒有餘裕進行權力辯論,只有海平面上升吞沒家園的切膚之痛。帛琉總統惠恕仁一句「我們已經與中國處於戰爭狀態」,點出了小國在大國壓力與氣候危機下的雙重恐懼。今年的太平洋島國論壇(PIF)雖受索羅門群島親中立場干擾,一度嘗試排除外部伙伴,但最終仍重申台灣參與共識並推動「太平洋韌性基金」,顯示這些島國並非被動棋子,而是在夾縫中積極尋找自主空間。小國的清醒,往往比大國的算計更直白、更急迫。
氣候議題的地緣政治化
從美中歐盟到島國,可以看到一個清楚的脈絡:氣候變遷早已不只是科學議題,而是一場新的權力競爭。對美國而言,氣候政策成了意識形態戰場;對中國而言,這是打造「責任大國」的形象舞台;對歐盟而言,是檢驗整合能力的試煉;對島國而言,則是關乎生死的求援。不同國家因區域條件與資源不同,對氣候的緊張感與回應手法完全不同。這些差異構成了一場「氣候地緣政治」的競爭,決定誰能在新一輪能源轉型中取得主導權。
在不同層次的外交場域中,展現靈活姿態
紐約的這場峰會揭示了一個現實:氣候變遷既是人類共同挑戰,也是權力再分配的戰場。美國退場、中國搶位、歐盟猶豫、島國呼喊,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新一輪的國際競合。台灣若要在這張地圖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必須同時把握兩個核心:一是戰略自覺,意識到氣候已是地緣政治的一環;二是行動能力,能在不同層次的外交場域中,展現與盟友並肩、卻又不失自主的靈活姿態。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這場氣候競賽中,不是旁觀者,而是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