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昱謙/前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研究員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日拋出向台灣推動半導體產能「五五分」的構想,又颳起半導體疑美論旋風,我覺得整件事有兩個前提大家應該要先清楚認知 :
1. 台積電還會繼續長大,但台灣就這麼一點大,政府和產業本來就應該要有全球布局策略的規劃,簡單說,就是騰籠換鳥,現在的先進製程總有一天也會變「成熟」,我們只能要求每個時代最先進最好的必須在台灣,無法強求所有的廠都要在台灣。
2. 台積電也離不開台灣,半導體製程不是只靠機器操作,更多的是工作、教育文化還有供應鏈的建立,而這才是台灣真正該保留的強項。美國短期內是無法複製和學習的,你就算花得起100兆美元把台積電整組挖過去,我跟你保證明天就壞掉。
如果可以認同這兩個前提,讓我們冷靜看待目前的局勢。
坦白說,美國兩黨都有共識對半導體自製有極高的需求,昨天盧特尼克講先進製程 50%要在美國生產,這或許是川普的一個具體目標,但要注意,他並沒有壓時間點,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前陣子龔部長也有提出在美國投資科技園區這概念,若仔細思考,盧特尼克的表派也等於認同這觀點,讓談判留下非常好的合作空間!
目前全球先進製程(10nm以下)每月約220萬片,台積電約佔70%,咦 ? 不是大家都說95%嗎 ? 其實那是指 3nm,7nm的製程對三星和英特爾來說已經變先進的成熟工藝,而目前美國在先進製程的生產比率其實也來到了20%左右,就連中國都有媒體號稱中芯每月有幾萬片7nm,我是很好奇啦。
首先,所以,所謂的先進製程在美國要達50%以上其實並不遠,並不是從 0到50,而是從 20到50;此外,不是指台積電要一半產能過去,這所謂的50%還包括其他兩家的投資。
其次,台積電1奈米廠被張善政拒絕之後,已經一年多了找不到合適場地,這意味著什麼 ? 其實就是台灣很多資源非常有限,這是事實,沒什麼好不能承認。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10年後7nm和5nm這些變成了「先進的成熟工藝」,若可以逐步移到美國,台積電在台灣才會有更多空間長大。
最後,台灣如果在美國有自己的園區,不僅讓台灣半導體得以更多空間和資源發展,也讓美國在國家安全上獲得喘息空間來對付中國,更重要的是川普開心有面子,我從來不覺得這是壞事一樁。
所以,當你冷靜思考台灣未來的發展,盧特尼克的50%根本沒啥好怕,而且台灣因為外交關係,沒有國家歡迎台灣政府設立工業基地,美國如果願意開這個門,這何嘗不是好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不只是台積電,包括設備廠和供應商,真的都需要有全球布局的策略。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政府有時候也必須勇敢的去對話,有幾個前提共識應該要讓美國政府清楚 :
1. 台積電終究是一家私人企業,包括其他半導體公司也是一樣,他們的一切投資都必須依照市場供需,不可能強迫,更不可能去訂「時間表」,政府的腳色是協助爭取資源,而不是當美國打手。
2. 台灣半導體產業需要適應美國的企業文化,而美國的勞工也必須適應台灣的工作文化,這需要一段「時間」磨合,之後才會贏來成長。
3. 台灣半導體之所以發展成功,得力於相當成熟的供應合作網絡,有些供應很難取代,美國若要爭取台灣先進製程的量產,就必須「有耐心」讓台灣廠商建造這樣的生態。
4. 最重要的是,稅率和優惠,該給企業的優惠、簽證等不能少,還要避免雙重課稅,稅要有一定比例能繳回台灣,包括所有的台灣籍員工,都應當避免被重複課稅。
最後,當然,騰籠換鳥是中共的政策文字,我們政府不可能這樣用,不過概念一樣,如果可以在美國獲得我國半導體產業投資或製造的延伸,那在台灣,我們可以怎麼來幫助半導體產業的精進,包括成熟製程,我相信這點更是所有半導體問題的重中之重。
不要用傳產工業的發展概念去看半導體產業,或許有些成熟製程確實已經有類似傳產發展的模式,重視各種區位成本,但加入濃厚的國家安全問題後,特別是所謂的先進製程,已經不是單純成本看待,這應該才是我們看待美台半導體問題的理性思考。
只活在零和遊戲的人,才會一直有被掏空的錯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