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報告指出,低軌衛星相關市場規模預估將從現行的250億美元(新台幣約7500億元)增長至2035年的1080億美元(新台幣約3兆2400億元),樂觀情境下,更達4570億美元(新台幣約13兆7100億元)。雖然台灣低軌衛星產業看似被AI熱潮掩蓋,但其實商機勃勃的它,正處於起步爆發的關鍵階段。
以福爾摩沙八號(福衛八號)計劃為例,這不僅是一項太空任務,更是產業商機的載體。衛星的大方塊結構與展開的太陽能模組裡,幾乎塞滿了台灣自製的衛星元件。星系首顆FS-8A衛星中,關鍵元件的自製率已高達84%,未來,發射的福衛八號星群將會提升至100%國產化。此舉不僅要展現台灣具備完整「一條龍」垂直產業鏈的能力,更希望藉此取得「太空通行證」,讓歐、美衛星大廠看見台灣產品的實力。
其中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從上游零組件、材料供應、整機製造,到發射營運商所需的組件與設備,再到酬載、通訊、航電系統、結構、電源與熱控次系統,甚至衛星地面站網路設計、天線、衛星控制與數據分析等,台灣都正逐步展現完整的產業布局。
事實上,已有多家台廠成功打入馬斯克的Starlink(星鏈)供應鏈。包括台揚(2314)提供的天線、昇達科(3491)的地面站通訊模組、華通(2313)與台光電(2383)供應的PCB電子基板,以及啟碁(6285)打造的低軌衛星路由器與最終產品組裝,台灣在星鏈體系中已佔有一席之地。
而在福衛八號計劃新一波台廠供應鏈中,更不乏明星身影,太空航太計劃老班底的漢翔(2634)即為福衛八號的衛星結構元件設計及製作。仁寶(2324)專注在衛星物聯網(IoT)終端設備和應用解決方案之研發和供應。感測晶片廠原相(3227)瞄準全球遙測儀器光學鏡頭、TDI(時間延遲積分掃描技術)影像感測器新藍海。
另外,衛星通訊、接收傳輸、地面設備與UT(終端接收器)市場,就有稜研科技、得安科技、芳興科技、虎門科技(6791)、攸泰科技(6928)的參與;而關於衛星通訊關鍵射頻元件方面,星相科技、宥相電波更是箇中翹楚。
朗辰的低軌衛星酬載Ka-band波束成型晶片組,整合在2048個天線單元的相控陣模組中,已經通過高能質子、重離子等輻射測試。宏誠動力的衛星抗輻射多層異質金屬塗層,能降低太空輻射影響,並延長衛星運行壽命。
福衛八號所搭載的太陽能模組則是由立創光電製造,電池片、模組設計及結構材料國產自製率超過90%。輕量化航太材料外,還利用台灣扣件進行組裝,已通過溫度循環、輻射、機械振動等測試,這次進入福衛八號計劃,就是要驗證產品能在高能粒子充斥的太空輻射環境中穩定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