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
美國人已明顯感受到關稅對某些本國不生產商品,如咖啡等商品價格的影響。國家納稅人聯盟自由貿易計畫主任萊利(Bryan Riley)表示:「新關稅會反映在家具等大型商品價格上,而家電、玩具及一般消費用品的成本也已開始上漲。」
- 信用卡利率(APR)
許多人正在背負年利率超過20%的信用卡債務,甚至只以最低還款額付款,讓清債變得困難。斯特魯普建議想趕快還清卡債的民眾,可以考慮低利率或0%利率的轉卡方案,但務必要在優惠期結束前還清:「如果有多張卡的債務,可整合到低利率的信用額度或重組貸款,這能提升還款彈性,長期下來也有助改善利用率。」
- 訂閱服務
現代人已經生活在「凡事皆可自動化」的App時代,但訂閱服務越多,也代表累積越多開銷,更糟糕的是,還有不少人經常在訂閱某項服務後忘了取消,結果被迫續費。斯特魯普建議可先列出所有訂閱服務與續約日期,並取消重複的訂閱服務。
- 汽車保險
汽車保險之所以變貴,主要是因車用零件成本上升,再加上技師收費比往年調高許多,導致車輛受損時的保費大幅增加。保險與財務專家穆森(Melanie Musson)建議,若想降低保費,可比較不同公司的報價:「提高自負金額也可降低保費,因為這代表你願意承擔更多風險。」
- 服務費用
斯特魯普指出,銀行和服務業者為了彌補成本上升,大量增加各式各樣的服務費,以美國為例,僅僅是逾期費用,美國人每年就得付出數十億美元。斯特魯普建議,民眾可設定帳戶提醒、自動繳費,以及保留至少1個月的生活費做為緩衝。
- 食物
穆森表示,今年的飲食消費確實比去年更貴:「無論超市或餐廳,價格都比去年上漲10%到15%」。斯特魯普建議,民眾可透過制定每週菜單,減少衝動購物與浪費,或是使用回饋相關的App,在消費的同時獲得一定的回饋。
- 家用能源成本
電力與天然氣價格雖然因地區而異,但美國部分地區的漲幅已高達20%。斯特魯普建議,可定期更換冷氣濾網、設定智慧恆溫等,這些簡單且低成本的動作,就能為全年帶來立刻見效的節省效果。
- 手機與網路費
斯特魯普指出,美國2025年家庭平均每月在通訊費上的花費可達250至300美元(約7800至9360元新台幣),建議民眾可以直接與電信商討論、調降不需要的流量方案,每次續約時也可檢查是否有更為適合的優惠方案。
- 健康保險保費
穆森表示,健康保險保費相較過去1年大幅成長,「讓許多人即使加薪,實領薪水仍反而變少」。不過,這些成本短期內難以下降,斯特魯普建議民眾,在投保期間不要只比較保費,而是要比較全年總成本。
- 漏洞般的小開銷
斯特魯普指出,減少儲蓄的往往不是大筆支出,而是生活習慣逐漸變得奢侈,建議民眾可關閉一鍵結帳功能,並將線上購物延遲24小時,有助於減少約15%的衝動性消費。另外,斯特魯普也建議民眾出門時可一次處理所有事務,以此減少停車費與油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份財務計畫,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累積財富:「這能讓你更聰明地儲蓄,也更有目的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