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快速變動的今天,經濟合作愈來愈被視為舒緩宗教與族群衝突的可能工具。透過創造共同利益、促進跨群體互動與改善生活水準,經濟合作確實能在某些情境下降低對立。這樣的效果往往高度依賴設計與配套措施。美國總統川普近年推動的多個經濟合作案例,包括在南高加索的「和平繁榮之路」、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跨境貿易協議、烏克蘭的重建投資基金,以及最新的加薩繁榮構想,提供了「和平方案可以交易」,以經濟合作的方式交易取得,成為川普總統交易的藝術在國際政治中的展現。
南高加索的案例顯示經濟互賴能為和平鋪路。2025年8月,川普促成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簽署聯合和平宣言,核心是「和平繁榮之路」計畫,建設一條穿越亞美尼亞南部的運輸走廊,連接亞塞拜然與其飛地。這項基礎建設帶來投資與連通性,亞美尼亞藉此減少對俄羅斯依賴,亞塞拜然則強化與土耳其的連結。計畫避開歷史恩怨,專注於經濟合作,讓雙方都看到務實利益,也顯示經濟發展能弱化宗教與族群的長期對立。
在印度與巴基斯坦,經濟合作被用來舒緩宗教分歧。克什米爾長期陷於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對立,美國透過貿易壓力推動停火,並鼓勵天然氣管道與跨境電網建設。旁遮普地區的農產品貿易讓兩國農民產生直接交流,暫時減緩了對立情緒。然而,克什米爾的歷史傷痕仍在,經濟合作只能部分緩和,若沒有制度改革與長期對話,和平紅利恐難持久。
烏克蘭的經驗則展示經濟合作如何間接影響族群關係。美烏重建投資基金以稀土與礦產為核心,吸引投資並創造就業,降低社會不滿情緒,削弱俄羅斯操作族群矛盾的空間。這種經濟穩定有助於不同宗教與族群在共同利益下形成團結,也為戰後重建奠定基礎。但腐敗、軍事壓力等風險若未處理,成效同樣有限。
加薩走廊的構想則把經濟合作推向更敏感的地緣熱點。川普提出建立由國際財團管理的經濟特區,涵蓋港口、太陽能電廠與農業加工,希望創造就業並促進加薩與以色列的經濟互賴,藉此削弱極端組織的影響。這是將經濟作為和平基礎的典型嘗試。但以色列的安全顧慮、巴勒斯坦內部分裂與宗教極端主義,仍可能讓計畫成為未爆彈,若利益分配不均,更可能反而引發新衝突。
從這些案例可見,經濟合作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宗教與族群對立,但絕非萬靈丹。宗教與族群衝突往往根植於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僅靠經濟利益難以消弭深層矛盾。若合作未能兼顧公平分配與社會參與,甚至可能加劇不滿。真正的和平必須結合包容性治理、教育交流與法律保障,才能讓經濟合作的成果長久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