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自2018年以來,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出口加徵關稅,以矯正中國對美國進行不公平競爭的行為,接著,美國政府也對自身先進技術、科技人才或產品的出口採取嚴格的管制措施,以防止外國政府的技術竊取行為,避免美國技術優勢受到威脅。由於中國過去為世界的工廠以為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因此,中國受到美國貿易政策與科技出口管制政策的影響是最大的。隨著美國對中國貿易往來政策的改變,中國的本國廠商與其他外國廠商一樣,均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增設生產工廠以降低美國對中政策改變的衝擊。
墨西哥、越南與台灣對美出口的變化說明川普對中關稅政策有效性
「台商回台投資」就是美中貿易與科技衝突下,對台灣近年經濟成長貢獻極大的主要原因。台灣在過去面對中國低廉勞動成本與中國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下,許多台灣廠商均已前往中國設廠或無法與中國廠商競爭,因此,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投資中國或倚賴中國市場的說法就變得有極高的正當性,即使各國廠商在自身國內面對中國廠商的不公平競爭。即使美國政府在2018年宣布對中國加徵高關稅,仍有許多輿論不認為美國的作法可以成功。但是,從中國為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在2023年被墨西哥取代,以及越南與台灣近年對美國出口大幅提高,都已說明美國貿易與科技政策對中國的出口經濟已產生顯著的影響,進而傷害中國的就業與內需。
根據經濟部國貿署對「美國市場貿易總額前30大國家之進出口排名及市占率」統計資料指出,今年前7月,美國其五大進口來源國依序為墨西哥、加拿大、中國、越南與台灣,日本與韓國分別為美國的第八與第十大進口來源國。在2018年,越南與台灣僅為美國第十二與第十三大進口來源國。由美國進口來源國的變化可以知道,美國對中國經貿政策的改變已使得墨西哥、越南與台灣等國對美出口持續增加。當原本在中國生產製造被其他國家取代時,各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必然會降低,進而減少對中國勞動與服務的需求,這是中國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中國增加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無助於改善中國的出口與內需
雖然中國官方陸續推出吸引外資、與民營業者座談或藉由「上海合作組織」擴大一帶一路計畫影響力,但是,這些做法都無法改變中國經濟持續退的趨勢。這是因為,美國這個世界最大消費市場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已與過去完全不同。歐盟、澳洲、日本等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政策也開始產生變化,特別是過去對中國市場倚賴甚深的歐盟成員,在電動車、風力發電產業與政府標案等面對中國廠商採取不公平競爭的情況下,歐盟成員國對於與中國經貿往來已日益謹慎,並對中國採取積極的貿易反制措施。
若中國政府的政策方向無法針對美、日、歐等已開發國家對中國不公平競爭的疑慮,甚至讓許多國家擔心與中國經濟往來會成為中國經濟脅迫的對象,則中國公布其對外投資增加再多,只要無法進入先進國家投資,對解決中國有效需求不足的幫助都極為有限。
美、中達成對等關稅協議的可能性極低
最後,在美國與中國仍針對對等關稅進行談判之際,彭博資訊報導,中國曾提議對美國投資1兆美元,以交換川普政府放寬中企在美投資的國安限制。無論此報導是否為真,目前美國政府針對強迫勞動、半導體技術與設備的科技管制、美國TikTok交易案以及大幅提高H-1B 工作簽證費用等作法,都可說明美國政府的政策方向並沒有讓中國廠商赴美投資的可能性。因此,除非中國可以大量購買美國能源與農產品,否則,在中國不如台灣、南韓、與日本等國有吸引美國「邀請」投資的先進產業下,中國要與美國達成框架協議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