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大法官 是誰允許你們這樣「睡覺」的?
人民一定要發出聲音提出質疑,大法官怎麼可以讓一個法律把憲法法庭癱瘓掉?李智為攝影

陳嘉宏專欄:大法官 是誰允許你們這樣「睡覺」的?

mirror-daily-logo

2025/10/07 06:50:00

攝影:

李智為

從去年5月立法院通過《憲法訴訟法》修正案已經超過250天,這250天裡,我們的憲法法庭未曾做過任何實體裁判,只通過了75個不受理裁定,所謂的憲法法庭竟變成「不受理法庭」。面對如此荒唐的景象,律師黃虹霞日前接受媒體人廖筱君網路節目專訪時出言痛批憲法法庭怠忽職守。由於黃虹霞具有前大法官的身份,又是由前總統馬英九所提名,她的說法兼具理論、實務與內幕性,非常值得關注,茲特別摘錄重點如下:
黃虹霞開宗明義就說,憲法法庭可以也必須運作,理由很簡單,因為《憲法訴訟法》只是個法律,法律是受憲法法庭監督約制的,但立法院立了一個法律,竟然去凍結憲法法庭的運作,所以這部法律當然是違憲的。就她看來,憲法法庭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人民對此一定要發出聲音質疑大法官,「你們怎麼可以讓一個法律把你憲法法庭癱瘓掉?」
黃虹霞說,她也當過大法官,她知道大法官可以做的事是什麼?許多人有所不知,大法官曾經為了他自己的職務加給問題做出釋字601號解釋,宣稱立法院的作法違憲,拒絕適用立法院通過的一項預算刪減案。黃虹霞不滿地說,大法官的薪水事小,人民基本權利的保護事大;大法官為了自己的薪水問題都敢宣告立法院的預算刪減是錯是違憲的,那為什麼今天立法院凍結了憲法法庭與人民訴訟權,凍結了民主原則與三權分立,大法官還不站出來講話?憲法法庭的存在就是要面對這種困難的時刻,否則人民要這樣的憲法法庭做什麼?是誰給你們大法官「睡覺」的權力?
黃虹霞表示,她最近有看到改變的契機;也就是分別有陳忠五、謝銘洋、尤伯祥及呂太郎透過憲法法庭的兩個不受理裁定,表達憲法法庭應持續運作的立場;換句話說,8位大法官𥚃還有4位大法官還沒有表態;不過她認為對於《憲訴法》是否違憲的比數應該不是4:4,否則行政院所提的《憲訴法》釋憲案早就應該被駁回了。黃虹霞說,先前《憲訴法》的出席開會門檻是2/3,而8位大法官的2/3是6位,所以她猜測應該是有3位大法官以不開會來抵制這個釋憲聲請;反對者以不出席boycott(杯葛)釋憲案的討論。
但黃虹霞認為,身為大法官,沒有權力boycott任何一個釋憲聲請案;她自己做過8年大法官,可以替當時的大法官說,沒有任何一次會議有任何人未請假應到而不到,即使知道自己在這個案件不是多數,也都一定會去開會,如果你對結論多數意見有不同看法,那就寫不同意見書;不可以說因為我與多數的看法不同,所以用不出席來抵制多數意見,用少數來杯葛多數,這不是大法官應該做的事;如果真是如此,這樣的大法官「太過政治了」,這種行為在大法官裡是「不能見人的」。
本專欄完全贊成黃虹霞前大法官對於現在憲法法庭的看法,事實上,本專欄早已多次為文,立法院係以不正當的手段及出充滿瑕疵的立法程序癱瘓憲法法庭,形同以立法的手段達成實質制(修)憲的目的;為保護台灣行之不易的民主憲政,現行8位大法官應該將憲法法庭的審理規則收回自訂。但過去250天以來,憲法法庭對於相關建言置若罔聞,這導致癱瘓憲法法庭一事對台灣的傷害還在持續擴大中:
第一、立法院日前通過《軍人待遇條例》、《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直接為軍警加薪,由於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明確違反《憲法》第70條:「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所以行政院拒絕在編列預算並聲請釋憲在案。不過,國民黨卻以「行政院未依法行政」為由,擬在今天院會以復議方式阻擋總預算。由於事涉行政、立法兩院爭端,又無憲法法庭裁判,此事眼看又要成為政治僵局,去年的總預算之亂今年又要再度上演。
第二、針對花蓮風災,行政院擬以先前先前立法院通過的《丹娜絲風災特別條例》修正案追加新台幣200億元以支付未來光復鄉整建;不過,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已經放話:「這不是1、200億能解決的事」,要求行政院另定專法。預算編製權是行政權核心,行政院自當負起相關預算是否足供花蓮重建的政治責任;不過向來以「大撒幣」著稱的傅崐萁卻獅子大開口,甚至要將中央的財政撥補權下放給地方政府,這背後又是行政立法兩院與中央地方權限之爭。但我們的憲法法庭卻持續癱瘓睡覺,可謂荒唐至極。
過去一年來,朝野的對抗撕裂的程度之所以來到過去30年之最,立法院強行通過《憲法訴訟法》癱瘓憲法法庭的那一刻就是轉捩點。至此之後,藍白黨團更加肆無忌憚地毀憲亂政,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也因為無力改變這個國會結構,加上唯一可以制衡立法院的憲法法庭遭惡意癱瘓,才悍然採取罷免手段想要自救。如今,憲法法庭停擺已經快一年了,大法官們還能放任這種政治叢林法則繼續撕裂台灣嗎?你們還自詡是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者嗎?你們還自認是《憲法》的守護神嗎?請大法官們不要躲在憲法法庭的合議制下遮遮掩掩,明確地告訴人民:你們每個人的看法是什麼?請勇敢地向歷史負責。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