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歐洲對俄羅斯制裁為何總是失效?
俄烏戰爭爆發起來,歐盟屢屢做出制裁決定,但俄羅斯幾乎不為所動。圖為10月7日,俄國總統普丁會見俄國國防部、總參謀部和特別軍事行動指揮官。圖/東方IC

投書:歐洲對俄羅斯制裁為何總是失效?

mirror-daily-logo

2025/10/12 06:10:00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自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盟已陸續推出十八輪制裁,涵蓋金融、能源、科技等多個領域,目標是削弱俄羅斯經濟與戰爭能力。然而截至 2025 年,制裁不僅未達預期,反而暴露出結構性缺陷與執行漏洞。俄羅斯依舊維持穩定的出口與軍事供應,克里姆林宮的戰爭機器未見停歇。這場制裁行動的失效,不只是歐洲的外交困境,更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深層警示。特別對於仍依賴俄油原料的台灣企業而言,警鐘已然敲響。
歐洲的制裁之所以無效,關鍵在於制度設計的不完整與執行力不足。歐盟雖於 2025年7月推出新的石油價格上限措施,但G7機制至今形同虛設。俄羅斯透過所謂的「影子艦隊」(shadow fleet),使用老舊且未投保的油輪,成功繞過西方監管體系,將石油出口至亞洲與中東市場,實際售價往往高於設定上限。制裁缺乏全球一致性,使俄羅斯能輕易找到替代買家。許多非西方國家未加入制裁陣營,使得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僅小幅下降,國家財政仍可支撐戰爭開支。經濟學者早已指出,沒有全面執行與全球協調的制裁,終究只是政治表態,而非有效手段。
歐盟內部的分歧與能源依賴,更進一步削弱了制裁的咬合力。以匈牙利為首的成員國長期反對加強制裁,導致歐盟在多次高峰會上陷入決策僵局。2025 年 3 月會議上,匈牙利甚至拒簽挺烏聲明,使歐盟必須採取妥協路線。這種內部分裂讓歐盟政策步伐遲緩,也讓俄羅斯有更多喘息空間。更現實的是,歐洲至今仍未完全擺脫對俄能源的依賴。雖然歐盟宣稱「去俄化」,但許多俄羅斯石油經印度、土耳其等轉口國重新包裝後,仍流入歐洲市場。即使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在 8 月警告可能推出第十九輪制裁,專家普遍認為這只是重複過去的失敗模式。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瘋狂,就是一再做同樣的事卻期待不同結果。」俄羅斯則透過與中國、伊朗等國的技術合作與供應替代,逐步重建其產業鏈,使戰爭經濟維持穩定運作。
這場制裁的破口同時揭示全球供應鏈的連鎖風險,台灣並非置身事外。根據 2025 年上半年資料,台灣已成為俄羅斯石腦油(naphtha)最大進口國之一,總額達 13 億美元。石腦油是石化產業的重要原料,而台塑集團被點名為主要進口商,進口量高達 190 萬噸,部分甚至可能再出口至其他市場。這樣的行為雖未必違法,卻在客觀上削弱了國際制裁效力,也可能讓台灣陷入美國及其盟友的「二次制裁」風險。美國總統在今年 9 月明確要求各盟國嚴格執行石油禁令。當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仍延續高能源依賴的生產模式時,勢必得重新評估成本、道德與戰略風險之間的平衡。
歐洲制裁的失敗並非源於缺乏政治意志,而是因為執行不力、制度分裂與全球協調不足。這場經驗對台灣具有直接啟示:若企業仍以短期成本為優先、忽視地緣政治風險,最終可能付出更高代價。台塑事件提醒我們,經濟決策不只是市場判斷,更是國際政治的一環。台灣若要維持道德立場與產業競爭力,政府應強化能源監管、完善貿易透明機制,企業則應逐步減少對高風險來源的依賴。當歐洲仍在補破網之際,台灣不應再重演同樣的錯誤。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