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外海強震規模7.4!太平洋多地拉警報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監測數據,菲律賓棉蘭老島外海上午9時44分發生規模7.4強震,震源位於東經126.90度、北緯7.40度,震央深度淺、能量強,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活動。中央氣象署接獲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acific Tsunami Warning Center,PTWC)通報,研判此次強震可能引發太平洋地區海嘯威脅,立即啟動監測機制。
菲律賓外海隨後再於上午9時51分發生規模5.9地震,研判疑為前一主震的餘震,震央位置相近,造成當地明顯搖晃。中央氣象署上午9時56分正式發布海嘯消息指出,此次地震發生於菲律賓棉蘭老島外海,並警示可能在太平洋地區引發海嘯,氣象署將持續監測海嘯變化,隨時提供最新資訊。
菲律賓火山暨地震研究所(Phivolcs)隨後發布緊急警告,呼籲沿海地區居民立刻撤離至地勢較高處或進一步向內陸移動。研究所根據情境資料庫研判,預期海嘯波高可能超過正常潮位1公尺,在封閉海灣與海峽的波高甚至可能更高,並將其形容為「波高危及生命的破壞性海嘯」。
官方同時點名7個高風險地區包括東薩馬省(Eastern Samar)、南雷伊泰省(Southern Leyte)、雷伊泰省(Leyte)、迪納加特群島(Dinagat Islands)、北蘇里高省(Surigao Del Norte)、南蘇里高省(Surigao Del Sur)與東達沃省(Davao Oriental),要求居民立即撤離。
另外,就在菲律賓外海連續發生2起強震之後,巴布亞紐幾內亞外海也發生規模6.3地震,USGS監測到震源深度約10公里,顯示區域地殼活動相當頻繁。
環太平洋地震帶有多常發生地震?
中央氣象署說明,菲律賓所處位置位於全球三大主要地震帶之一的「環太平洋地震帶」,由於全球約75%的火山分布在此處,因此也被稱為「太平洋火環帶」,是全球最活躍的板塊活動區域之一,全世界約有80%淺層地震、90%中層地震以及幾乎所有深層地震都發生在火環帶上。
太平洋火環帶主要由聚合型板塊交界構成,板塊彼此推擠、隱沒至鄰近板塊下方,能量累積後若超出承受極限便會釋放,造成隱沒帶地震與火山活動。例如1960年規模9.5的智利大地震、1964年規模9.2的阿拉斯加大地震、2011年規模9.1的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2025年規模8.8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大地震等,威力可見一斑。
中央氣象署引述2023年研究資料指出,太平洋板塊每年以約76至90毫米速度往西北方向推擠,並隱沒於鄂霍茨克板塊之下,使得西太平洋地區包括日本、菲律賓與台灣,皆是地震與海嘯頻仍的高風險地帶,位處其上的堪察加半島更是在1737年、1841年、1952年都發生過地震矩規模8.8以上的地震,所幸半島如今地廣人稀,因此今年的大地震才沒造成嚴重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