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稀土?
「稀土」指的是元素週期表中的17種金屬元素,包括釤(Scandium)、釔(Yttrium)及鑭系元素(Lanthanides),這些元素雖然稱為「稀」,但其實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罕見,其中釹(Neodymium)、鈰(Cerium)等金屬甚至比銅還常見,而真正稀缺的並非稀土本身,而是乾淨分離與加工的能力。
稀土的用途是什麼?為何稀土如此重要?
稀土金屬是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廣泛存在於智慧型手機、筆電、LED燈、平面電視、電動車馬達與電池、風力發電機、核磁共振(MRI)儀器與癌症治療設備等。稀土也被視為國防工業的命脈,廣泛應用於F-35隱形戰鬥機、潛艇與雷射導航系統、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軍用衛星與通訊設備等。
稀土的戰略價值,在於它幾乎滲透所有新世代產業,從新能源車、風力發電、AI伺服器,到軍事防衛與晶片製造,任何一方若掌控稀土供應,幾乎等同於掌控科技製造鏈的生命線。
中國這次收緊稀土出口的新規定中,新增鈥(Holmium)、鉺(Erbium)、銩(Thulium)、銪(Europium)與鐿(Ytterbium)這5種稀土元素納入出口管制清單,受限稀土總數達12種,同時包括相關磁性材料與製品,除了出口商必須獲得官方許可,就連稀土製造技術的出口也需審批。
為何中國能壟斷稀土市場?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全球約61%的稀土礦產量都由中國開採,而中國的加工與分離稀土業務更佔全球92%,換言之即便稀土礦石在美國、澳洲等國家開採,仍需運往中國才能完成提煉與分離。不過,隨著川普政府在4月宣布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關稅,這條供應鏈被迫中斷。
經常分享投資理財相關資訊的粉專「我是有生產力的人」近日也發文分析,中國在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源自30年的長期佈局。事實上,稀土礦因為經常與多種元素混合共存,必須使用大量酸液與高污染工序進行分離,而這也意味著開採與提煉的過程既昂貴,又嚴重破壞環境,導致許多國家在過去數十年都陸續關閉稀土礦場。
不過,中國當時以極低的環保要求、人工成本,以及國家政策大量補貼稀土產業,把別國的競爭對手都擠出市場,直到2010年,中國幾乎壟斷了全球95%的稀土供應,成為世界主要供應者,即使到今時今日,中國依舊掌握約7成開採與9成的精煉產能。
雖然其他國家漸漸開始重啟稀土礦場或投資稀土的替代產地,但這些計畫普遍成本高、周期長、環境壓力大,至少需要3至5年才能形成穩定供應鏈,而且成本往往是中國的1.5到3倍。更關鍵的是,中國不僅控制礦場,還掌握從開採、精煉、合金製造、磁體生產,到成品電子與軍用零件封裝的完整供應鏈,就連美國自產稀土,也需將礦石送回中國加工,才讓稀土議題變成全球焦點。
川普如何回應?
對於中國進一步收緊稀土出口的新規定,川普在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PO文寫道:「依照中國剛發布的這項具敵意的『命令』,我將被迫以美國總統的身份採取金融反制措施,他們能壟斷的每一種元素,我們都有2種可以對抗。」
不過,這並非是川普第一次對中國稀土政策感到憤怒,早在今(2025)年6月,他也曾在Truth Social上發文指責中國違反貿易休戰協議,因為北京當時仍維持對7種稀土礦物及其製品的出口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