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確保台灣韌性 打造多元台灣隊
作者指出,科技發展成功帶來巨大財富與資本,但能量卻集中於少數科技菁英階層,政府應該更顧及到社會的多元發展。圖為輝達創辦人與多位科技業巨擘聚餐的合影。攝影董孟航
楊智強/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
根據最新MSCI Taiwan指數,台積電市值權重突破51.9%,已然成為台灣股市與經濟不可動搖的核心基石。這座「護國神山」的光榮成就,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科技實力,更是全體國人的驕傲。然而,當台積電幾乎與台灣經濟劃上等號時,我們也必須以更長遠、更宏觀的視角,審慎面對這份榮光背後潛藏的結構性挑戰。
台積電的成功帶來巨大財富與資本,但能量卻集中於少數科技菁英階層。當半導體產業的高薪與股利不斷攀升,廣大的中產階級與基層勞工所得增長趨緩,導致社會分配結構逐漸扭曲。這不是經濟數字上的落差,更在考驗台灣社會的公平底線與內部團結。誠摯期盼政府能運用政策智慧,積極優化財富分配,引領半導體產業紅利擴及更廣泛多元的社會群體,奠定堅實的社會公平基礎,國家才能持續穩健向前。
同樣值得深思的是教育與產業的單一化。過去為鞏固半導體優勢,教育資源傾斜理工是必然的抉擇,但國家競爭力絕非僅繫於單一領域。這種「重理輕文」的現象,正在限縮台灣人才的多元發展潛能,讓學子們在升學與就業上被迫走向單一路線。政府此刻應鼓勵教育政策回歸多元與平衡的精神,強化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職教育的培育深度,讓不同類型天賦的青年,都能在民主自由的台灣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為未來的文化創意、綠色轉型等領域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動能。
最關鍵的是產業結構的韌性問題。台積電的巨大虹吸效應,讓其他產業難以與之競爭、更遑論創新。當全球變局加劇,台灣國家命脈若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倘若遭遇周期性震盪,經濟的韌性與承受力將受到嚴峻考驗。我們深知護國神山是台灣的驕傲,但絕不是台灣的唯一。政府應以更高格局與國家級戰略高度,引導資金與人才流向綠能、生醫、國防自主、AI等具備本土優勢的新興領域。培養出多座新的產業支柱,不僅分散風險,更是強化台灣整體國家實力與經濟自主性的康莊大道。
台積電的光芒讓世界看見台灣,但這絕非台灣能力的終點。真正的國力,從來不在於單一企業的耀眼光芒,而在於全體社會的健康均衡與強大韌性。期許政府以前瞻性的施政魄力,將今日的挑戰轉化為轉型契機,引領台灣超越單一巨塔的光環,在科技領先與社會公平之間堅定取得新平衡,為下一代擘劃一個兼具創新活力與社會正義的黃金未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