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怡說,國民黨主席改選傍晚前揭曉,原本6人角逐賽,上個月已逐漸濃縮為郝龍斌對決鄭麗文的雙強對抗。表面上是權力更迭,實質上卻是國民黨能否在2026地方選戰、2028總統立委大選前「止血、翻身」的最後一場戰役。這一戰不只是黨員手中的選票,更是社會觀察藍營是否還有戰鬥力的「期中考」
吳靜怡指出,人氣背後,是價值選擇與路線對撞,暴衝聲量與傳統基本功的對決。鄭麗文「敢言敢戰」的強硬形象確實掀起了基層對改革的期待,然而,這股聲浪並非毫無隱憂,在黨內許多人眼中,她的「戰鬥派」性格若無穩定組織支撐,最終恐淪為紙上談兵;反觀郝龍斌,雖以「穩大局、不出錯」的路線被批評為「太中庸」,但他深諳黨務選戰操作、組織配票、宣傳動員之道,這些都是鄭麗文欠缺的戰場基本功。
吳靜怡分析,約8萬張黃復興系統選票原本被視為「決勝票倉」,也是鄭麗文聲稱的優勢,但實際情況遠不如想像強勁,不少黃復興黨員至今仍「不知道自己能否投票」,各縣市分部也未下達明確投票動員指令,導致基層出現「氣勢有餘、實際不足」的現象,這對號稱「拿下黃復興支持」的鄭麗文而言,無疑是最大隱憂,一旦動員失效,她的優勢恐瞬間崩塌。
吳靜怡說,與此同時,郝龍斌早已著手鞏固軍系、穩住黃復興傳統盤,配合地方派系的系統性動員,形成了「穩中帶攻」的底盤優勢,這些雖然老派、卻致命的穩健選戰手法,可能在最後關頭,成為關鍵勝負。
吳靜怡表示,鄭麗文憑藉媒體聲量與「敢戰」形象,成功連結中壯世代與返黨力量,帶來新氣象,但她在組織調度與派系整合上的明顯沒有長期經營,也成為外界質疑她能否帶領國民黨「打大選」的最大問號。
至於郝龍斌,吳靜怡認為,郝則靠黨務系統、地方派系與資源網絡構築穩固戰線,加上過去經驗有台北市長與副主席經驗所累積的組織動員力,讓他在實際基本票源操作上擁有先天優勢,最終誰能催出選票、誰能動得起投票動能機器,將決定勝負走向。
「主席選的不只是人,而是國民黨的未來戰力」。吳靜怡說,從「內參民調外流」、「假訊息攻防」到派系暗鬥,這場選戰再一次赤裸裸揭開國民黨的老問題:制度老化、組織鬆散、世代斷層。真正的課題,不是誰贏,而是勝出者能否帶領百年政黨的國民黨重新獲得人民信任、凝聚內部共識、重建執政能力。
吳靜怡表示,郝龍斌的「穩」象徵舊體制的延續,鄭麗文的「戰」則代表改革的慾望,但社會在意的從來不是這兩個字,而是誰能帶領這個百年政黨重新贏回選戰?這一次,國民黨選的不只是主席,而是未來的戰鬥力;選的不只是領導人,而是它還有沒有再被人民信任的資格,包含政黨路線,要維持堅定中華民國,又或者極端的中國。
「鄭麗文褪去網路聲量外衣後,會不會成為下一位柯文哲?」吳靜怡質疑,鄭麗文最終勝負就是實際投票動員力有沒有出現,台灣選舉從柯文哲「假老二現象」出現之後,網路聲量被躁作、蹭熱度的噴口水、沉默的多數都是糖衣,甚至是境外介選的戰術和金援投入者的把戲,這是一場很重要的選戰,不分政黨的選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