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榛嚴/服務業
國民黨黨主席選前民調大出籠,百花齊放,各家各派似乎都有其支持對象,高高低低,真真假假,會不會影響選舉的公平性?對參選人公平嗎?何以不按選罷法規範選前十天不公開民調較為公正?甚至還有人質疑黨主席開票計票的透明性、開放性,怎麼辦呢?
這些問題非常切中要害。國民黨(或任何政黨)在黨主席選舉過程中,民調、開票與制度設計的公平性確實會直接影響黨內民主的公信力。讓我們分幾個層面來看:
一、民調氾濫與選舉公平性的關聯
1.民調的操作空間大:
政黨內的民調不像中央選舉委員會主辦的公職選舉那樣有嚴格規範。各派系或媒體可能依據不同樣本、問題設計、時機發布民調,這會造成「帶風向」效應,使黨員受到心理影響(如「棄保效應」或「從眾心理」)。
2.對參選人不公平的可能:
若某候選人背後派系掌握媒體或資源較多,能主動釋出有利民調,弱勢候選人就會被邊緣化,這對黨內民主的公平性是不利的。
二、為何不依選罷法規範「十天前禁止發布民調」
1.政黨內選舉屬於「私法自治」範疇:選罷法主要針對公職選舉(如總統、立委),對政黨內部選舉不具強制效力。
2.政黨可自行訂定制度:若國民黨希望提升公信力,可以自訂內部選舉規章,例如:禁止選前十天發布民調;要求民調機構登記、公布抽樣方法;由中立第三方監督民調過程。這樣雖非法律強制,但能展現制度自律。
三、開票與計票透明性的質疑
這是黨內選舉最容易引爆爭議的環節。常見的疑慮包括:
1.開票現場是否全程直播或開放觀察;
2.各候選人陣營是否能派監票員;
3.計票方式是否電腦化、是否有備份紀錄;
4.是否由中立單位(如會計師、律師公會)公證。
建議做法:
1.全面公開:開票過程可現場直播或讓媒體採訪;
2.設置監票機制:各候選人都有派代表全程參與;
3.第三方公證:引入公正機構進行驗票或統計稽核;
4.公布細節:投票率、有效票、無效票比例應透明揭示。
四、結論:制度信任比結果重要
政黨的民主文化,取決於是否有一套被所有候選人與支持者信任的制度。若民調、投票、計票過程透明、可驗證,即使結果有輸贏,也不會引發內部不滿;
反之,即便贏者是強勢派系,若過程被質疑不公,黨的凝聚力反而會受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