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團隊於《自然-細胞生物學》線上發布的最新研究指出,頭髮變白的現象,可能反映出人體在對抗癌症風險時的一種自然防禦反應;研究人員表示,毛囊中的黑色素幹細胞(McSCs)在遭受環境或自身因素影響下,導致DNA損傷後,可能會選擇分裂,進入「衰老耦合分化」(senescence-coupled differentiation)過程,導致頭髮變白,因此避免了癌化風險。
該研究由東京大學教授西村榮美(Emi K. Nishimura)領導,她表示當毛囊內的黑色素幹細胞受損時,細胞有2種可能的命運,一是進入「衰老耦合分化」失去再生能力,使頭髮失去色素而轉白;另一種則是在特定致癌因子影響下「持續進行自我更新與複製」,進而形成惡性黑色素瘤(melanoma)。
黑色素幹細胞是位於毛囊底部隆起區的一種特殊細胞,主要負責產生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這些細胞能製造黑色素,讓頭髮與皮膚呈現顏色;若幹細胞老化、受損,或無法正常移動至毛囊內適當位置,就無法補充新的黑色素細胞,最終造成毛髮轉白。
根據團隊說明,這些幹細胞不像一般靜止型幹細胞,而是會「在毛囊間移動」以維持色素供應,當這種移動能力喪失,就會出現白髮;然而頭髮變白並不代表能「防癌」,而是為身體主動清除受損幹細胞、避免癌變,顯示了毛髮老化與癌症之間的平衡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