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隱/文創工作者,在台灣從事社福工作多年,並考取社工師證照,也是大眾運輸迷
近期台灣官方考慮推動各地的中正路改名,引起不少討論。
因中正路以台灣某任官方領導人的名字取名,成為各地的主要道路,台灣社會對這位領導人的看法多樣,部分民眾認為他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應保留路名紀念;部分民眾認為他長期實施戒嚴,影響民眾的基本權益,希望改路名讓後代學到歷史教訓;部分民眾擔心改路名會影響戶籍、商業登記、交通、郵政物流作業,增加困擾及行政成本。
這讓我想起近期在屏東小琉球旅行的經驗,我在當地的中正路等環島公車時,邊欣賞美麗的台灣海峽海景,邊安葬被路過車輛壓扁的野生動物,當下我突然想到,可用這些方式兼顧各方意見:
一、先改善民生再討論改路名:既然官方存在的意義是改善民生,而台灣很多縣市已合併升格改門牌,現在再改路名就得重複投入經費、人力這類行政成本,可能排擠其他民生事務運作。
對此可先暫時擱置爭議,投入經費及人力改善交通設施、打造道路無障礙環境、維護路燈及路樹、優化大眾運輸、宣導交通安全、預防野生動物路殺事件,提供安全便利生活、保護自然環境,讓民眾感覺民生議題確實有改善。
二、用中正路拚經濟:既然中正路大多為市區主要道路,對此可邀旅遊業者、媒體及文創工作者,整理各地中正路有什麼好吃的美食、好逛的店面、好玩的設施、好看的美景、有特色的故事,吸引台灣甚至世界各地遊客拜訪,帶動經濟發展,讓這位官方領導人即使過世很多年,仍可用名聲支持台灣未來發展。
三、在人文及歷史教育處理爭議:很多歷史人物同時有正面及負面事蹟,如希望只靠改路名解決,民眾不一定能了解並反思歷史教訓;如能在教育客觀呈現時代背景、社會結構、價值觀如何影響官員決策,推動的政策如何影響民眾生活,有助後代反思歷史。
討論名稱爭議以分享多樣觀點本身是好事,台灣社會也可透過反思歷史,一起思考有沒有更適合的方式改善生活品質,而不是造成分裂?
